贵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来源:天眼新闻    作者:天眼新闻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3-27    

  3月24日清晨,贵阳市开阳县双永国有林场清新的空气沁人心脾,春日暖阳为这个天然大氧吧镀上一层金色的光辉,阳光穿透树林,在林地间形成斑驳的光影。

  贵州富黔硒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龚昌荣一大早就带着工人走进林地里,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时下正是林场羊肚菌出菇的时节。“我晚上做梦都是在摘羊肚菌,每天都调好了闹钟准时起床。”在林场里摸爬滚打了大半辈子的龚昌荣显得有些激动。林场里的100亩羊肚菌是公司新尝试种植的作物,去年12月播种,现在八成进入采摘期。

 

  “羊肚菌采摘的时间十分关键,当菌体的颜色从浅黄色变成咖啡色时,便是它的最佳采收时机,一旦错过,便会影响品质。”龚昌荣说。

  林地里种植羊肚菌的大棚里,一把把精致的小伞“盛开”在铺满羊粪和柴灰的灰褐色土地上。龚昌荣俯下身子钻进大棚,右手持镰,左手持菇,娴熟地开始了采摘工作,不到5分钟,泡沫箱里便挤满一朵朵新鲜的羊肚菌。

  叮铃铃……一阵清脆的铃声打断了龚昌荣的劳作。

  “龚总,你那边能采多少羊肚菌,我这边登记下,好几个客户等着采购呢!”电话那头传来开阳县林业局工作人员急切的声音。

  “鲜菇50块一斤,干菇400块一斤,今天起到四月中旬大概能采七八十亩,每亩400斤左右,鲜菇我只卖一半出去。”答复完对方,龚昌荣向记者解释说,“这批羊肚菌是我亲手繁育栽培出来的,舍不得全卖,留一半做干菇。”

  这是龚昌荣从事林下种植的第三年。2024年通过种植黄精、羊肚菌等林下作物,公司林下“掘金”近1000万元。“今年我将继续学习杜仲、半夏等中药材种植,将林下作物种植面积从500亩扩至800亩。”培育羊肚菌的成功让他对未来的规划信心满满。

  开阳县是贵阳市林区面积最大的县(区),也是重要的国储林项目实施地,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县”“全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全省全域森林康养示范县”等荣誉,今年2月被评定为全省首批集体林业大县。

  林下生金,“绿富”双赢。开阳县因地制宜发展林下经济,不断扩大特色产业规模,让“沉睡林地”变成百姓致富的“绿色银行”。2024年,该县林下经济利用林地面积29.4万亩,林下经济全产业链产值14亿元,林下经济亩均产值4764元,带动3000余名农户人均增收3000多元。

  从春日限定到花开四季

  花海“藏宝” 生态之美拓宽致富路

  3月的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绵延125.8平方公里的原始杜鹃林带,即将开启盛放华章,吸引各地游客跨越山海,共赴一场杜鹃花的浪漫之约。

  然而,在距离百里杜鹃景区不远处的汇境花卉科技园,却藏着“花开四季”的秘密——在这里,不少杜鹃花早已提前吐艳。

  “我们正在打破杜鹃花开放的季节限制。”贵州百里杜鹃汇境花卉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佟晓哲介绍,“通过品种研发培育,加上全智能温室大棚对光周期、湿度等控制,能让高山杜鹃实现可在任何季节开花,从‘春日限定’变成‘花开四季’。”

 

  大自然的垂青,令百里杜鹃山灵水秀,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杜鹃林带,森林覆盖率高达80%。佟晓哲坦言,项目选择落地百里杜鹃,就是看中这里的优良生态和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优势。

  汇境花卉充分利用当地气候及花卉种质资源库优势,大力发展高山冷凉花卉产业。采用精细化、专业化、机械化的生产模式,打造以高山杜鹃为主的集种植、生产、加工、科研、销售及旅游服务为一体的高山冷凉花卉产业链。目前已育有118个高山杜鹃商品种,2024年实现产值近1000万元。

  今年春节,在北京市花木有限公司与新加坡滨海湾花园携手打造的“春花盛开之白蛇传”主题花展上,来自汇境花卉培育的高山杜鹃引发参观热潮。

  “我们研发培育的杜鹃花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出口新加坡、韩国、越南等国家。”佟晓哲语气中充满自豪,“通过‘种苗提供+技术支持+电商回购’的产业模式,公司带动上百户农户增收致富。”

  近年来,百里杜鹃管理区打破花期、花区限制,聚焦“旅游+多产业”融合发展,推进温泉民宿集群化、医疗康养一体化、林业花卉商品化,将美丽风景包装成美丽产品,生态之美迸发出强大的发展之势。

  在这里,一朵杜鹃花的绽放,不再仅是春天里的美丽,而是科技、生态、经济深度融合的四季持续性叙事,为百里杜鹃管理区绿色发展书写下精彩篇章。

  2024年,百里杜鹃管理区接待游客769.76万人次,网络综合曝光量超20亿次,“地球彩带·世界花园·养生福地·清凉世界”的品牌愈发响亮。

  春的花、夏的风、秋的月、冬的雪,百里杜鹃的四季韵律,每一帧都为游客带来壁纸级浪漫;春赏花、夏避暑、秋健身、冬康养,百里杜鹃的发展之路,每一步都是“两山”转化的生动注解。

  牢记嘱托 善作善成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党委书记、局长袁刚:

  做好“山水文章” 厚植优良生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从守牢底线到转化为发展优势,从生态环境保护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今天的贵州宜居宜业宜游,优良的生态,成为贵州发展的最大优势。

  黔东南州始终坚持“生态之州、拒绝污染”,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依托优良的自然生态资源持续做好“山水文章”,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成果丰硕。全州森林覆盖率长期保持在70%左右,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常年位居全国、全省前列。㵲阳河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先后创建6个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台江经济开发区成功创建全国首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并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天柱县成功申报2024年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绿色经济占比达50%以上,绿色成为黔东南最鲜明的底色,生态成为最亮丽的名片。

  黔东南州生态环境系统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立足生态优势、发挥比较优势,走出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

  坚持生态之州、拒绝污染,以更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黔东南州坚决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扎实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倒逼产业绿色转型升级,牢牢守住黔东南州优良生态环境这个最大的发展优势。

  坚持统筹兼顾、区域协调,以更优服务支撑高质量发展。黔东南州严把环境准入关口,突出环境要素在全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服务保障作用,提前介入、全程跟踪,更好保障全州重大建设项目落地实施。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加强工业领域源头减排、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综合利用,加快推进重点行业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助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示范创建。黔东南州聚焦区域特色和地方实际,重点突出在传统村落、生态资源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分类施策开展美丽乡村、美丽河湖建设。用好用活“生态+农文旅”等特色产业资源,因地制宜大力开展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奋力打造美丽中国、美丽贵州建设的“黔东南样板”。

  坚持改革创新、保护传承,以更实举措推动生态价值转化。黔东南州注重从“小切口”入手,积极推动林业碳汇、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改革工作,拓宽生态资源变现渠道。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特色牌”,大力发展林特产业、林下经济,提高产品生态附加值。坚持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依托“村超”“村BA”品牌流量,以及传统村落、民族节庆等特色资源,推动生态康养、生态旅游、乡村文旅等新兴产业融合发展,加快释放生态经济效益。

  记者观察

  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生态红利

  从爱绿、植绿、护绿,到林下“掘金”,贵阳市开阳县29.4万亩林地“含绿量”“含金量”同步提升,书写林下经济全产业链产值14亿元的生态答卷。

  坐拥世界上面积最大、种类最多、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杜鹃林带,百里杜鹃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让“地球彩带·世界花园·养生福地·清凉世界”的品牌愈发响亮。

  春日已至,一朵朵“两山”转化之花在黔中大地竞相绽放;一个个以林下经济、山地旅游、新能源等为代表的绿色产业如雨后春笋,正拔节生长。

  同时,“富矿精开”也为贵州传统工业企业绿色转型指明了方向。贵州美锦煤—焦—氢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将一块煤“吃干榨尽”,在生产焦煤的过程中,实现余热、烟气全部回收利用,制成高纯氢、硫铵等20多种产品;贵州华锦铝业利用酸法树脂提镓工艺从铝矿中提取高附加值金属镓,广泛应用于半导体材料、太阳能电池、光伏发电、医疗和军事等领域;贵州磷化集团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成功实施磷石膏质量提升与改性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项目,实现磷石膏的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处理,成为化工产业绿色发展的新亮点。

  人民要富起来,生态环境也要美起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贵州凭借优良的生态资源优势,坚定不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城更美、民更富。绿色正在成为美丽贵州的鲜明底色,黔中大地一个个“绿意盎然”的生产场景,拼接成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生动长卷,不断积蓄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能,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生态红利。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