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近日发布年度执法报告显示,2024年,通过“智慧监管+精准服务”双轮驱动,生态环境执法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非现场检查占比近50%,固定源处罚案件较2018年下降52%,移动源案件下降超90%,重型柴油车超标率降至2%,以“执法蓝”守护“生态绿”的成效持续显现。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发现,这场“蓝天保卫战”的背后,是科技赋能的精准执法、跨区域协同的治污合力,以及刚柔并济的治理智慧。
科技引擎驱动精准治污:从“人海战术”到“数据追踪”
“过去巡查企业排污要一家家跑,现在登录平台就能锁定问题。”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总队队员向记者展示“空天地一体化”监管系统时,大屏幕上的数据正实时跳动:自动监控、卫星遥感、热点网格等多源数据交织成网,构建起新型环境监管体系。
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以综合执法平台为数字底座,深度融合热点网格、物联感知、油气在线监控、机动车尾气遥感、无人机等科技手段,构建起“数据巡查+综合分析+证据固定”全流程非现场执法。执法人员依托该平台可精准获取污染源排放轨迹及区域环境动态,实现“带着线索去现场”的靶向治理模式。
智慧监管的效能提升尤为显著:在全市728座加油站部署的油气回收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罐压、气液比等核心参数,推动完成3600余起油气挥发问题整改;进京要道及主干道安装的尾气遥感监测和黑烟抓拍设备,全年识别超标车辆数据近100万条,锁定2000余辆问题车辆。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固定源非现场检查占比近50%,线索查实率72%,全年查处生态环境违法案件1.23万起。
这种“科技+执法”模式既保持了执法威慑力,又减少对合规企业的打扰,在精准治污与优化营商环境之间实现了有效平衡。通过数据驱动监管转型,北京正在探索一条科技赋能环境治理的现代化路径。
执法温度优化营商环境:从“刚性执法”到“柔性纾困”
“接到罚单时我们心都凉了,没想到还有改正机会。”海淀区学院路某湘菜馆老板王女士回忆,9月检查发现其油烟净化器故障时,执法人员不仅开具整改通知书,还联系技术专家上门指导。“我们连夜更换设备,复查达标后减免了罚款,这对小店真是雪中送炭。”
这种“监管+服务”模式在朝阳区更显前瞻性。某连锁餐饮品牌区域经理陈先生透露,他们在开店前就收到生态环境部门提供的《餐饮行业企业合规教育指导清单》《餐饮行业环保设备设施使用管理安全提示》等指导材料。“根据建议,我们在后厨加装隔音棉、优化排烟管道布局,开业半年来零投诉。”
北京市生态环境部门正构建“温度执法”体系,通过“执法+服务”双轮驱动,既严守环保底线,又为守法企业注入发展动能。今年全市办理轻微违法不予处罚案件637起,修订后的《不予处罚事项清单》明确47类不予处罚情形,对未造成实际危害且及时整改的违法行为,以教育引导替代行政处罚,通过普法宣传、技术帮扶等方式帮助企业提升合规能力。
“我们推行正面清单制度,对诚信企业实行无事不扰,同时建立‘谁执法、谁普法’机制。”北京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总队总队长赵志威介绍,通过提供行业风险清单、合规指南等服务包,既维护了市场公平,又为合规企业营造了更优发展环境。
区域协同织密防护网络:从“各自为战”到“联防联治”
“这辆车在天津已被处罚,进入北京后系统自动预警但不再重复处罚。”执法人员介绍,依托京津冀协同执法平台,三地推动移动源执法结果与处罚信息共享,避免短时间内同一车辆两地两次处罚,同时重点关注已被处罚的车辆,督促整改避免再次违法。
这一场景正是京津冀生态环境执法联动走深走实的缩影。202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之际,三地生态环境部门打破传统“各自为战”模式,通过机制创新、能力共建、技术融合,构建起全链条协同治理体系,推动区域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在机制创新层面,三地联合印发年度联动执法方案,明确大气、水、固废、移动源及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监管五大重点领域,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破解跨界污染难题。去年5月,三地公检法环四部门签署“打击治理污染环境违法犯罪框架协议”,深化“行刑衔接”机制,形成“线索移送—联合调查—司法打击”闭环。针对机动车排放检验机构数据造假、劣质油品“黑加油”等顽疾,联合市场监管、公安、检察院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全链条斩断环境违法利益链。
区域合作突破行政壁垒,能力共建与技术共享成为协同治理新引擎。大兴区与廊坊市通过实战比武锤炼执法精兵,密云区与承德市联合溯源跨界污染高值,基层互动促成经验互鉴。科技手段赋能精准执法,门头沟区与张家口市利用无人机联合航拍,立体化巡查无死角;协同执法平台实时共享移动源与固定源监管数据,让违法车辆“一处受罚、三地受限”。
执法效能提升更体现“力度”与“温度”并重。三地推行“执法人员+行业专家”联合普法模式,既严查违法行为,又为企业送政策、解难题,推动末端整改向源头治理延伸。联合水务、城管等部门开展扬尘、餐饮、流域交叉执法,破解单一部门“管得了行业管不了污染”的困境。通过与市公安局环食药旅总队建立线索移交机制,从劣质油销售端阻断移动污染源,实现“源头防控—过程监管—末端执法”全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