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二批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近年来,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不断强化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监管、生态保护等工作,稳步提升祁连山生态环境质量,努力把祁连山打造成为生态保护的典范。
构建祁连山监测监管系统
按照统一方法、统一管理、共建共享的原则,近年来,甘肃着力打造祁连山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对祁连山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环境要素的实时、精准、高效监测。
编制祁连山国家公园监测体系建设方案、祁连山统一调查观测(监测)建设方案,建立“遥感天基+无人机空基+视频监控及生态定位站地基”的“空天地”监测体系。天基上,利用高分系列、资源系列卫星影像和遥感数据,精准监测大面积生态系统、人为活动。空基上,部署无人机32架、无人值守智能机库3处,提高野外监测效率。地基上,布设视频监控444路,设立生态定位观测站点60个,保护站22个,保护点144个,巡护路线近千条,700多名巡护人员网格化、常态化开展巡护。集成野生动植物资源、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防火监测预警、病虫害监测、人为活动监管、修复成效等基础数据,建成智慧祁连大数据应用平台,接入国家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形成统一底版、一套数据和一张网、一块屏、一平台监测网络。
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修复
近年来,甘肃省坚持保护优先,以推深做实林长制为抓手,与青海省共建祁连山司法协作机制、联防联治机制,强化联合执法、行刑衔接,实行最严格的林草资源保护制度,筑牢国家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争取中央资金8.7亿元,实施祁连山北麓水源涵养与生态保护修复,打好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阻击战,完善综合防护林体系。落实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制度,严控草原超载过牧,草原生态质量持续改善。
甘肃省林业和草原局联合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等部门开展“绿盾”“清风”等专项行动,及时发现、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开展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成效评估,根据初步评估结果,祁连山不同种群野生动物数量持续恢复,雪豹数量增至350只—500只,岩羊、豺等伴生物种数量增长20%。普氏野马、高鼻羚羊、野骆驼等濒危野生动物繁育、野化放归有序推进,生态链协同复苏。
探索祁连山生态价值转化
近年来,甘肃省以祁连山国家公园创建为抓手,积极践行共建共管共享理念,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与地方共同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完成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开展自然资源资产价值、生态价值核算试点,支持张掖市以国际核证减排标准碳市场为突破口,完成35.1万亩造林碳汇、391万亩草原碳汇减排交易。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祁连山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与生态体验基地、自然博物馆建设,规划自然教育线路,编制生态教育读本,推行自然教育+生态旅游模式,全力支持地方绿色产业发展。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