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三江源核心区域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被誉为“母亲河的故乡”。黄河从果洛州玛多县发源、顺流而下,滋养着生活在流域内75.2万平方公里大地上的中华儿女。
果洛州境内30个乡镇处在黄河流域,境内黄河流程长达882公里,全州年出境水量达到143亿立方米,水质优良率100%。近年来,果洛在守护好源头生态环境的同时,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与黄河共同书写着双向奔赴的生动故事。
从一个管护员到全民参与保护
清晨7点,家住果洛州玛多县扎陵湖乡擦泽村的村民格日杰布来到海拔4610米的措哇尕泽山顶峰,开启了一天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的巡护工作。他时而拿着望远镜眺望,时而拿起手中的对讲机汇报,直至太阳即将落山,才匆匆赶回90公里外的家。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设立在玛多县,园区内的鄂陵湖、扎陵湖是黄河源头最大的两个淡水湖,两湖交汇之处形成黄河之源。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由于当地群众生态环境意识不强,加上长期的过度放牧,导致草原逐渐退化,水土流失愈加严重,湖泊日益萎缩。
几年前,格日杰布放下了牧鞭,接下黄河源园区生态管护员的担子,悉心守护着当地生态环境。多年来,格日杰布风雨无阻、日复一日地做着管护工作,他走遍了所管护地带“黄河源头”纪念碑周边每一寸土地,见识到了藏野驴、黑颈鹤等许多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逐渐增多。
如今,格日杰布每个月能领到固定工资,更能为家乡生态保护出一份力,吃上了生态饭。“这里是我们的家乡,祖辈生活在这里,生态管护工作让我感到光荣,我们要像爱护自己眼睛一样,守护好园区每一滴水、每一寸草地、每一只野生动物。”格日杰布说。
在黄河之源,像格日杰布这样的生态管护员还有很多。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黄河源园区综合部部长仁青多杰告诉记者,近年来,园区准确把握牧民群众脱贫致富与国家公园生态保护的关系,从园区建档立卡贫困户入手,增设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目前已全面实现了生态管护公益岗位“一户一岗”,3142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户均年收入增加21600元。同时,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组建3个乡镇管护站、19个村级管护队和123个管护分队,形成了“点成线、网成面”的管理体系,使牧民逐步由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管护者。
黄河源头的保护,除了专业的管护人员,在民间,还活跃着这样一支志愿队伍——玛多县黄河源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队长方永珠介绍说,服务队自2019年成立以来,积极参与黄河源头治理,多次与当地生态管护员一道前往扎陵湖、鄂陵湖畔巡护,还经常到黄河沿岸和公路沿线捡拾垃圾,截至目前,服务队巡护距离达360余公里。同时,服务队还积极向当地群众宣讲黄河保护法、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以及生态环保政策,在日常生活中及时传递环保理念。

“我们退役后分配到各个单位工作,平时工作繁忙,只能利用节假日参与生态环保志愿服务,能够为三江源保护出份力,我们倍感自豪。”方永珠说。
“现在,我们扎陵湖、鄂陵湖湖泊面积分别增大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玛多县湖泊数量增加到5496个,再现湖泊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美景。”玛多县花石峡镇藏文中心寄宿制小学四年一班的一堂生态主题班会上,教师王正红为孩子们分享着黄河源头生态环境的变迁。
源头生态保护的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理念如春风化雨般浸润人心,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

从一只牦牛到全民致富
生活在果洛的人们,用守护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而大自然也以丰厚的馈赠回应这份坚守。
果洛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青草生长、土壤养分沉淀,同时,优良的生态环境,让牦牛半野生自然放养,遵循天性、自由觅食、自然生长,自然受孕、自然泌乳。
“这里的牦牛一年仅有5个月产奶期,保证了牦牛奶中存在大量活性免疫球蛋白。”青海格桑花牦牛乳资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洛珠进一步解释道,正是这些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果洛牦牛奶富含优质蛋白质、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的卓越品质,为乳制品产业提供了天然、绿色、健康的优质奶源。

凭借着优质奶源,2017年,青海格桑花牦牛乳资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应运而生。洛珠介绍,公司现主营业务有牦牛乳制品、动植物制品等产品,建有三家奶源供应基地;在果洛州有机生态园区新建年产1200吨有机速溶婴幼儿牦牛奶粉生产车间一座,引进技术先进的乳制品生产线一条,主要产品为加糖牦牛奶粉、婴幼儿牦牛奶粉、中老年无糖奶粉等。如今,公司成为果洛州规模最大、最具现代化水平的特牛乳制品加工企业、省级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省级扶贫龙头企业。
为缓解下岗职工和贫困农牧民的就业压力,洛珠说:“我们还建立‘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组织+牧民’的产业链模式,当地牧民成为优质奶源固定供应商。仅2024年,公司带动了本地奶户5000余户实现增收。”

如今,果洛畜牧业产业化的道路正越走越宽。在此基础上,果洛还不断将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带领更多当地群众走上致富路。
今年59岁的布黑是玛多县花石峡镇东泽村的村民,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坐在织布机前,神情专注、双手轮换着操纵机杼,将精梳后的牦牛绒编织成布……

牦牛绒被称作高原软黄金,主要生长在中国青藏高原,1头牦牛1年只产1次绒,每次产绒量约为1kg,而精梳后只可获得250g的细绒,产量极低。但对于东泽村而言,世代以畜牧为业生存的土地,在牦牛数量和品质有着天然的优势。
凭借着优良的原材料,2021年,玛多县花石峡镇东泽村文创产品研发基地成立,基地从当地牧民手中收集牛羊绒毛、皮革等原材料,加工成为牦牛羊绒围巾、牦牛绒披肩、牛皮包等时尚商品。
2023年,文创产品研发基地正式纳入村集体经济,布黑和同村的十余名妇女加入手工坊,学习手工牛羊绒毛编织技艺,农忙季节结束之余,还可以熟练地生产手工牛羊绒毛制品。她满脸笑容地告诉记者:“以前我就是在家做家务照顾孩子,现在不仅在家门口有了工作,市场情形好的时候每月可以获得一千八百元的收入。”
“因为我们有足够好的原材料,所以受到了世界的关注。”东泽村党支部书记才让当周自豪地说,2024年,意大利一家公司与东泽村文创产品研发基地签订牦牛绒原材料合作协议,东泽村的传统手工艺品进入国际订单时代,从青藏高原走向更大的市场。

黄河源头的果洛州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保护与发展不是对立面: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牧民从“逐水草而居”转向“守生态而兴”的职业转型;雪域高原上,依托纯净生态发展牦牛产业、乡村振兴的“绿色增值”——果洛正是让保护成为发展的底色,让发展成为保护的支撑,在守护母亲河源头的清澈中,走出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共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