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安澜,国之大者。
黄河在甘肃境内两进两出,入甘南、临夏,穿兰州、白银,一路奔涌913公里,覆盖全省9个市(州)、34%的国土面积,支撑起陇原大地的生态脉搏。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
202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兰州市黄河中山桥段,驻足眺望。滚滚大河奔腾而过,雄浑壮美、气势磅礴。总书记由衷感慨: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
大保护是大发展的前提。近年来,甘肃全省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坚持“重在保护,要在治理”,树牢上游意识,担好上游责任,彰显上游作为,一曲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黄河大合唱”正在陇原大地奏响。

阿万仓湿地。王兴国/摄
连续9年达到Ⅱ类,保一河清水送下游
初春时节,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临夏州)永靖县的黄河三峡湿地波光荡漾,一群群野鸭惬意地在水面上畅游,栈道上三三两两的游人漫步,构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通过集中整治,原来的荒滩鱼塘已蜕变为水清岸绿的生态景观区。湿地依托黄河水源补给,生态修复成效显著。”临夏回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永靖分局副局长姬建强告诉记者,现在水质好了,环境也美了,不仅提高了湿地生物多样性,更吸引了大量市民前来休闲观光。
临夏州全域为黄河水系,支流众多。黄河干流临夏段河长124公里,占黄河全长的2.3%,是黄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补给区。数据显示,2021—2024年,黄河干流临夏段出境水质连续四年达到Ⅰ类,2024年成功入选全国第三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也是甘肃省唯一入选的河流。
每一滴清澈的水都离不开全州上下的共同努力。临夏回族自治州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兴德表示,近年来,临夏州坚决扛牢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政治责任,坚持以刘家峡水库为核心,以入库河流为抓手,持续巩固改善全流域水环境质量。
全州8县(市)城区污水处理厂均完成提标改造任务、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5个省列园区、10个重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以及临夏州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建成运行;873个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全面完成,地表水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和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连续9年均为100%。
如今,被称为“水利奇迹”的刘家峡水库,湖水清澈碧绿,与远处的雪山、近处的山峦相映成趣。据介绍,水库高锰酸盐指数以及石油类、氨氮类的监测数值远低于国家标准,达到Ⅰ类水质。在确保黄河上游水生态环境安全的同时,为永靖县和兰州市几百万人口提供了干净可靠的饮用水水源。
临夏州的生动实践彰显了甘肃全域守护母亲河的坚定决心。
甘肃居黄河上游,重要的地理位置及突出的生态功能,赋予了甘肃为中下游地区提供生态安全屏障和水资源保障的重大历史使命。
为此,甘肃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在沿黄九省(区)中率先颁布了《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条例》,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同时,构建“1+N+X”政策规划体系,扎实推进黄河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行动,协同推进工业、生活、农业和尾矿库“3+1”污染综合治理,努力将黄河建成岸绿景美的生态河。
九曲黄河,首曲甘南。甘南藏族自治州生态地位特殊,黄河干流在甘南境内流经433公里,补给黄河源区58.7%的径流量,在水资源涵养补给、水土保持、维持生物多样性及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对标上位规划,甘南结合州情实际,编制印发《甘南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一源区、二主线、三空间、三流域、六重点、六产业”的发展思路。颁布实施《洮河流域生态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9部,经验做法被全国人大列为“地方立法运用的典型案例”。
甘南树立上游意识、扛牢上游责任的实践,是甘肃省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生动缩影。近年来,甘肃省通过实施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治理措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24年,甘肃省黄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97.56%,同比增长4.88个百分点,在黄河流域九省(区)排名第三,干流出境断面水质连续9年达到Ⅱ类,全面消除劣Ⅴ类水体,18条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整治均达到“长治久清”级别,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实现了“一河清水送下游”。
打出治理“组合拳”全力保障黄河奔腾

鸾鸟湖畔景色美。王超/摄
“我们对生态环境部交办的5607个入河排污口进行了全面排查整治,有望于2025年6月底提前完成整治清零。”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周璟向记者介绍了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情况。
据悉,甘肃省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于2021年正式启动。专项行动以改善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有序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相关工作人员的足迹遍布母亲河两岸,用行动诠释了上游的责任与担当。
2021年以来,生态环境部交办甘肃省的入河排污口涉及兰州、天水、白银、定西、甘南、临夏6个市(州),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监测、溯源、分类命名编码工作,6个市(州)均按时制定并印发了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当地生态环境、住建、水务、交通、农业农村等部门根据职责分工,按照“取缔一批、整治一批、规范一批”的原则,已完成整治5580个。
“针对个别流域水质不稳定问题,省厅定期调度分析、预警通报、督促督办,强化汛期、枯水期环境质量管控。”甘肃省生态环境厅水生态环境处副处长杨波表示,水质不稳定的渭河天水段伯阳、太碌国控断面目前已达标,黄河全流域实现消劣。
此外,为统筹推进污染综合治理,甘肃省狠抓重点行业,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及配套设施建设。
杨波介绍,工业污染防治方面,黄河流域全面建成投运34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实施工业园区水污染整治专项行动;城镇生活污染治理方面,强化污水溢流直排问题管控,推动提标改造工程建设,黄河流域62座县级及以上生活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完成59座,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70%以上;农业农村污染管控方面,全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31.21%,其中黄河流域达到31.22%,提前完成“十四五”时期25%的目标,黄河流域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1%。
与此同时,甘肃省坚持问题导向,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整改。2021年、2022年黄河警示片披露的19个污染防治类问题,已整改完成14个;2023年黄河警示片披露的16个问题已完成11个。2024年对黄河流域兰州、白银、甘南和兰州新区开展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群众举报件358件,已办结240件。
以兰州为例,作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为守护黄河,擦亮“黄河之滨也很美”城市名片,兰州迎难而上。
兰州抢抓国家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试点城市重大机遇,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完成各类入河排污口整治2961个。根据丰水期和枯水期变化特征,建立市级入河排口数据库,深入工业企业指导入河排污口设置工作,解决生产过程中水生态环境保护难点问题。开展黄河“几字弯”兰州攻坚战,规划投资9.9亿元,实施320万亩生态修复与治理;通过实施10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任务39.95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26.19平方公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兰州市水环境质量连年改善,“十四五”以来,兰州市黄河干流各国考、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如今,兰州尽显青山依城、绿水绕城的独特魅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逐年提升。
用“真金白银”兑现生态补偿承诺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高分“成绩单”,离不开大量“真金白银”的投入。
“截至2024年底,甘肃省已有8个市(州)、24个县(区)签订了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累计下达省级奖补资金3.6亿元。”近日,在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这一数据。
据甘肃省生态环境厅财务审计处处长袁艺介绍,早在2020年,甘肃便启动了祁连山地区黑河、石羊河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根据试点方案,流域上游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同时享有水质改善、水量保障带来利益的权利;流域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为改善生态环境付出的成本给予补偿,同时享有上游水质恶化、过度用水的受偿权利。
上下游县区签订补偿协议,共同推进流域水环境改善。
“通过实施水环境综合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整治、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西北诸河水质全部达到Ⅱ类及以上,其中多个断面水质主要污染物逐年下降。”袁艺表示,省级财政根据黑河、石羊河流域3市7县区协议签订、水质达标和主要水污染物降低情况,分3年给予每个县区1000万元奖励资金。
上游护水,下游补偿,签订的补偿协议绝不是一纸空文,是要用“真金白银”来兑现承诺的。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有效调动了流域内各地区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在省际层面,甘肃先后与宁夏、四川、青海签订黄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并与宁夏、四川开展了流域补偿清算。值得一提的是,与青海签订的黄河流域补偿协议,标志着甘肃省在黄河干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完成了全覆盖,是沿黄九省(区)唯一一个与3省(区)签订补偿协议的省份。
除了构建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加强项目争取、提升流域水环境质量方面,“十四五”以来,甘肃省共争取中央污染防治专项资金114亿元,其中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44亿元,对248个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予以支持。其中国家提前下达的2025年水污染防治资金达7.37亿元,同比增长1200万元。
做好生态保护的同时,更要守牢环境安全底线,严密防控环境风险。
“甘肃受地理地貌限制,环境风险企业、危化品运输线路、输油管线多沿河谷布设,道路交通事故、企业生产安全事故易次生水污染事件。”甘肃省生态环境厅环境应急管理处康婧告诉记者,为有效防范水污染环境事件的发生,甘肃建成15个省级、7个流域级环境物资储备库和17个水质预警站,组建15支省级环境应急救援队,实现88条重点河流“一河一策一图”方案编制、审核、演练全覆盖完成全省环境应急空间设施“二维码”现场标识。组织开展实战应用大演练、大比武活动,环境应急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同时,甘肃省积极构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一张网”,不断提升流域水生态环境监管水平。
在平凉,当地结合水系特征,提出“以上游控制下游、以支流控制干流”的拦污控污策略以及水环境应急工作思路,成功入选全国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演练优秀案例;在定西,全市重要河段水域智慧监管实现全覆盖,洮河临洮段建成全省首条“数字孪生”河流,美丽幸福河湖由“人防”到“人防+技防”的管护新格局初步形成。
黄河宁,天下平。作为黄河国家战略首倡之地,甘肃守护一泓清水入黄河,同时也让黄河之水滋润了沿岸百姓生活,保大河长久安澜,护西部生态屏障安全,甘肃正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