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华丽转身”破解污染难题 生态与经济双赢擦亮天空底色

来源:贵阳网    作者:何莹莹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8-05    

  “以前一到秋收,村里就烟雾缭绕,秸秆一把火烧掉,呛得人不敢开窗,连远处的山都看不清。”回忆起几年前的场景,贵阳市修文县六屯镇独山村村民李大爷仍记忆犹新。曾经,在贵阳的乡村田野,秸秆作为农作物丰收后的“附属品”,因缺乏有效处理方式,常被随意丢弃或露天焚烧,不仅成为困扰农村环境的“生态包袱”,更因焚烧产生的大量烟雾和有害气体,成为影响区域空气质量的“顽疾”。

  如今,行走在贵阳的田间地头,浓烟蔽日的景象已难觅踪迹,取而代之的是秸秆被有序收储、加工利用的繁忙场景。这场改变的背后,是贵阳市通过多元化综合利用让秸秆实现“华丽转身”的生动实践。

  在开阳县楠木渡镇红星村的生物质燃料颗粒厂,机器运转的轰鸣声此起彼伏。一捆捆枯黄的秸秆经过切片、粉碎、烘干、挤压等一系列工序后,摇身一变成为黑褐色的“燃料粒”。“这燃料粒看着不起眼,优势可不小。”企业负责人拿起一粒燃料介绍道,“它燃烧效率高、出灰量少,关键是污染小,比烧煤清洁多了,而且成本比用电还便宜近两倍。”这种秸秆燃料化利用方式,既为企业和农户节省了能源成本,更从源头减少了传统焚烧和燃煤带来的空气污染。

  秸秆带来的“甜头”,独山村的村民们感受尤为真切。每到收获季,村民们便忙着将田间的秸秆打包整理,等待合作社上门收购。“现在秸秆能卖钱了,每吨200元,我家5亩地的秸秆,每年能多赚1500多元呢!”村民王大姐笑着说。独山村与合作社合作,将收购的秸秆加工成青贮饲料,供应给本地养殖企业,形成了“秸秆-饲料-养殖”的产业链。曾经让人头疼的废弃物,如今成了村民眼里增收的“香饽饽”,而主动售卖秸秆的过程,也让露天焚烧现象在村里彻底消失,空气里重新弥漫起清新的泥土气息。

  不止于燃料化、饲料化,秸秆在贵阳的“变身”还有更多可能。在清镇市王庄乡小坡村,秸秆经处理后成为养殖圈舍的发酵垫料,鸡粪排入垫料后,能被微生物自动分解,既解决了清粪难题,发酵后的垫料还能作为优质有机肥还田,实现“种养循环”;清镇市菌香园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则将玉米秸秆加工成食用菌菌包,让秸秆每吨增值至550元,2024年就收购利用秸秆1万吨……

  这些多元化利用场景的背后,是贵阳市探索的秸秆“五化”(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基料化)综合利用路径在发挥支撑作用。为让秸秆利用从“点上开花”到“面上结果”,贵阳还通过搭建资源交易信息平台、开展全域全量回收试点、打造示范项目等举措,激活市场化潜力。2024年,全市公开发布270家收储利用主体信息,覆盖9个区(市、县),撬动社会资金3000余万元;在25个村集体推行“离田回收+就地还田”模式,设置2556个临时岗位,让村民从“要我回收”转为“我要回收”。

  数据见证成效:2024年,贵阳市累计收储水稻、玉米等秸秆10.5万吨,秸秆综合利用率从2018年的83.84%稳步提升至91.11%。大量秸秆不再通过焚烧污染空气,而是转化为清洁能源、优质饲料、有机肥料等,在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的同时,更撬动了绿色经济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贵阳的秸秆“转身记”,不仅破解了长期存在的环境难题,更让乡村的天空愈发澄澈,为区域空气质量改善写下了温暖而有力的注脚。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