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市水域首次发现中国淡水蛏等珍稀物种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 关欣悦 张健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9-02    

  近日,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天保西河与双龙河在低水位试验期间取得重要生态进展,科研人员在日常监测中惊喜地发现了多种以往未记录的双壳纲软体动物,包括中国尖嵴蚌、背角无齿蚌、剑状矛蚌等。其中,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背瘤丽蚌和中国淡水蛏经过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蔡永久等专家鉴定,是首次在南京城市水域被发现。

  “背瘤丽蚌蚌壳厚重坚实,壳面布满独特的瘤状突起,对水质要求极高。”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正高级工程师周艳文介绍,它们还会滤食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扮演着“水下清道夫”的角色。而中国淡水蛏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它体型小巧,壳薄延长,外形似海蛏。2021年,上述水生动物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它们都喜欢栖息在水质清澄透明的河流或湖泊内,对水体溶氧、底质洁净度及水流状态极其敏感,是名副其实的“清洁水体指示物种”。“这两种物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南京生物多样性记录,更直观展现了低水位运行河道水域生境条件发生较大改善。”周艳文说。

  今年3月,建邺区在天保西河与双龙河启动低水位运行试验。通过将河道水位控制在0.5米以下,利用自然光照促进底泥污染物分解,河道自净能力得到有效恢复。“试验以来,监测数据显示,水体透明度显著提升,溶解氧含量大幅增加,微生物活性增强,底泥中有机质和总磷含量明显下降,河道逐步由厌氧环境向好氧环境转变。”建邺区水务局副局长杜鹃介绍。

  经过持续数月的低水位运行试验,试验河道在环境改善与生态恢复方面出现积极变化。河道浅滩区域自然生长出湿生植物,浅水区出现菱角、狐尾藻等水生植物,鱼虾螺贝逐渐增多,吸引了白鹭、野鸭等鸟类栖息觅食。生态系统的恢复不仅提升了河道的自净能力,也为更多敏感物种提供了生存空间。

  “此次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首次发现,不仅是水环境治理成效的有力证明,也为南京市的生物多样性记录写下了新的一笔。”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土壤生态环境处副处长刘琉介绍,下一步,计划自2026年起,在建邺区内条件成熟的其他河道分批实施低水位运行模式,逐步构建覆盖全流域的生态修复网络,持续助力南京水生态文明建设。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