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滇再携手 协同立法共护泸沽湖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王小玲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5-24    

  5月23日,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提请审议《四川省泸沽湖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这是四川和云南两省继赤水河保护共同立法后,再次携手开展协同立法。

  泸沽湖是川滇两省共有的高原湖泊,南北长9.5公里,东西宽5.2公里,湖泊面积达50.1平方公里(其中四川部分31.2平方公里),是名副其实的“高原明珠”。

  近年来,泸沽湖旅游业发展迅速,有力推动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但泸沽湖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面临新形势、新要求。当前,泸沽湖四川片区旅游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已不能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泸沽湖跨省管理难题也亟待解决。由于“一湖两治”,加之川滇两省泸沽湖发展规划、保护措施和有关标准不完全统一,导致泸沽湖管理保护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为了统筹解决泸沽湖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资源利用、灾害防治等现实问题,实现跨省管理,条例的制定,势在必行。

  据了解,条例草案以《凉山彝族自治州泸沽湖保护条例(草案)》为基础,充分借鉴《云南省泸沽湖保护条例(草案)》《丽江市泸沽湖保护条例》相关内容,加强了与环境保护法、长江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衔接,同时充分考虑泸沽湖四川片区实际情况,体现了“不抵触、能互补、有创新、可操作”的特点。

  条例草案共十章七十二条,突出了“在保护中发展和在发展中保护”的现实要求,特别在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绿色发展等方面作了细化规定,体现了四川特色。

  在资源保护方面,条例草案提出,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泸沽湖民族传统文化整体性保护,加强对濒危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创新;对传统特色民居实行挂牌保护,组织对具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特色的民居、场所进行维护、修缮,维护、修缮应当保持其原貌和原有规模。

  在生态环境修复方面,针对四川片区特有的草海的保护治理,条例草案提出县、镇人民政府及泸沽湖管理机构应当对草海湿地植物密集生长区域进行综合治理,降低植物腐烂对水环境的影响。定期对水道进行疏浚,提升湿地水体循环动力和自净能力,持续改善草海湿地水体水质。

  在绿色发展专章,提出省、自治州、县人民政府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泸沽湖保护,建立健全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引导金融机构创新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支持泸沽湖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为实现川滇协同立法,条例草案与云南条例草案在体例结构和具体内容上求大同存小异,努力实现最大公约数,如重大制度设置、区域协作、法律责任等有关内容,与云南条例草案基本保持一致。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