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燕山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揭牌暨燕山环境资源保护人民法庭授牌仪式在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举行。活动现场,承德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生态环境局以及兴隆县政府共同签署《燕山(承德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框架协议》。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承德市司法机关和行业主管单位,共同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司法实践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燕山山脉横跨京津冀北延,东西延长约420公里,南北最宽处200公里,是我国著名的山脉。燕山是京津冀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也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地,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
成立燕山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和燕山环境资源保护人民法庭,是承德市以更高标准扛起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建设的创新举措,向全社会传递了“环境有价、损害担责”生态环保理念。燕山环境资源保护人民法庭设立在鹰手营子矿区人民法院,是2023年5月经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批复同意设立的专业化特色法庭,负责集中管辖承德燕山区域七县区的环境资源案件,是提升承德市环境资源审判专业化水平的有力抓手。燕山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位于兴隆国家地质公园,地处燕山腹地核心区域,目前建有14个生态修复点,主要用于非法采矿生态修复、补植复绿,是实现司法教育社会效益、修复环境生态效益和旅游发展经济效益的良好载体。
用司法手段改善环境、服务发展。近年来,承德市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在河北省创新开展了“降碳产品价值实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建立了“检察公益诉讼与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衔接协作”机制,成功探索实践出补植复绿、增殖放流、认购碳汇、劳务代偿、替代修复等多元化责任承担模式,为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拓展了新路径和新方法。《燕山(承德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框架协议》的签订,将进一步深化法院、检察院、生态环境、兴隆县人民政府之间的合作,以司法执法合力筑牢生态环境防护墙,用法治力量守护好承德的绿水青山。
(责任编辑 吴运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