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伤病野生动物救助交给专业的人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郭运洲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2-23    

  近日,某村一名群众在野外发现了一只大鸟。近前观察,只见大鸟不断扑棱着翅膀却无法起飞,胸前似有斑斑血迹,便立刻向当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通报相关情况。专业救护人员闻讯立即前来,确认受伤大鸟为国家二级重点野生保护动物大鵟。目前,这只大鵟被安全转移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进行专业治疗,待其恢复野外生存能力后,将择时放归大自然。

  笔者认为,这位村民的做法值得肯定和学习。要救助野生动物,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可以得到更为理想的结果。

  随着天气逐渐回暖,候鸟即将北归,也将有更多的人外出踏青。在此过程中,人们与野生动物不期而遇的概率大大增加,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救助野生动物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若因恻隐之心而对伤病野生动物盲目出手施救,不但会使人自身面临被野生动物抓伤咬伤的风险,而且会使野生动物贻误最佳救治时机,导致其更为虚弱甚至死亡。

  为了更好地应对与野生动物的相遇,人们对野生动物应当有科学的认知。现阶段,互联网成为人们接受信息的主渠道。在一些网络作品中,被救助的野生动物非常有灵性,不但能很好配合救助人员,事后还会以某种方式对恩人表示感谢。也许这些作品的本意是教人向善,但现实中的救助情况大多并非如此,只是没有在网络上呈现出来。笔者多次了解专业救护人员救助过程,被救动物无不惊恐万状、奋力挣扎,甚至对施救人员进行突然袭击。野生动物的野性与生俱来,这是它们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安身立命的必要条件。除生活在某些旅游景点的野生动物习惯了与人类接触并享受游客的投喂外,野生动物对人类的靠近都存在本能的抗拒。因此,应正确区分网络与现实,切莫将野生动物都“拟人化”,将人类的情感和行为“移植”到野生动物身上。

  为了使野生动物得到更好的救助,应当进一步畅通野生动物救助渠道。各地要通过电视、报纸、公告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公开野生动物救助部门及队伍的联系方式,避免群众在遇到伤病野生动物时求助无门。同时,要引导群众在保持安全距离的前提下,第一时间将尽可能详细的信息向公安或野生动物救助部门通报,包括发现伤病野生动物的具体地点、动物外貌特征、伤病情况等,便于专业人员迅速前来施救。对积极参与救助伤病野生动物的群众应当予以适当的表扬和奖励,以此营造共护野生动物的良好氛围。

  通过公众野生动物保护意识的提高、野生动物救助力量的壮大,我们期待野生动物保护网越筑越牢,越来越多的群众主动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人与自然生灵和谐相处。

(责任编辑 吴运竑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