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态文化成为云岭大地共同价值理念

来源:云南网    作者:云南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3-06    

  生态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力量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培养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生态意识,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心,让生态文化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云南都对云南优美生态环境给予高度评价。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充分挖掘和弘扬生态文化,是云南扎实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建设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生态文明大省的重要举措。

  云南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化大宝库”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考察时强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云南的宝贵财富,也是全国的宝贵财富,一定要世世代代保护好。在我国生态战略定位中,云南承担维护国内乃至国际生态安全屏障的作用,云南也是我国生态资源富集、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产品生产条件良好的省区之一,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云南的历史使命和重大政治责任。《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云南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大力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加强哈尼梯田、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形成民族文化传承与自然保护互促共进的云南模式。

  从物质层面看,云南生态文化与云南特有的农耕生产活动紧密相关。滇南地区的傣族群众充分利用河流纵横、沟渠遍布的有利条件,在长期水稻种植中构筑了水利灌溉系统。当地居民“靠山而不吃山”,充分利用原有森林生态系统,结合人工引渠,形成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林生态系统。哈尼族群众充分利用云南气候垂直分布和植被立体分布的特点,创造性地开辟了世界遗产“哈尼梯田”。山顶是茂密的原始森林,也是“水库”所在地,半山气候温和、冬暖夏凉,村寨依山而建,其下则是层层梯田,梯田已经成为承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重要载体。2023年9月17日,云南“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布朗族祖先落脚景迈山,村寨依古茶树而建,在千百年保护、互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在高大乔木下种植茶树的林下茶种植技术,并与傣族等世居民族一起,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了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古茶林文化景观。

  从观念制度层面看,云南各族人民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承载着朴素的生态智慧。比如傣族叙事长诗《抗英记》记载:“山清水秀是我们祖先的乐土,勤劳的人民把守着锁钥边关。富饶的土地养育着健美的民族,男耕女织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这既展现了傣族同胞对自然的热爱,也蕴含对自然的敬畏和尊崇。基诺族群众认为他们的祖先是从葫芦中产生的,其在刀耕火种各道工序中农耕礼仪的烧地仪式的话语中有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彝族群众视自然万物为人的生存根基和最终归宿,其居住区到处可见神山、鬼山、神湖、神树。彝族村寨习惯法规定:任何人在公有山林盗砍一棵树,罚一头牛,村寨里各家各户轮流当护林、守山之人。被称为纳西族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东巴经》甚至明确规定:不得在水源地杀牲宰畜,不得在水源旁大小便,不得毁林开荒,立夏过后实行“封山”等等。云南生态文化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朴素生态观,一定程度上正是在“善待生命、敬畏自然、忌贪少取”的生态文化指引下,云南宝贵的自然资源才能够保存至今,给我们留下子孙继续发展的基础。

  云岭大地生态文化日益深入人心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无论是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还是藏羚羊繁衍迁徙……这些都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跟随着大象北上南归的脚步,沿线西双版纳、普洱、玉溪和昆明不仅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了世界。世界多国人民跟着大象一路北上,不仅了解沿途州市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经济状况,更从沿途州市干部群众对大象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中感受到了一个可感、可信、可敬、可爱的新时代美丽中国。云南始终坚持建设生态文明战略定力,把办好联合国生物多样性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作为中央交给云南的重大政治任务,在昆明成功举办COP15第一阶段大会,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在第二阶段会议期间,引领达成历史性成果——“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至2030年甚至更长时间生物多样性保护锚定方向、描绘蓝图,生动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五个重大转变之一”——我国由全球环境治理参与者到引领者的重大转变。乘着COP15的东风,云南生态文化日益深入人心。

  从思想认识上看,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上更加清醒。省委书记王宁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我们的指导思想是,带污染的钱再多我们也不要,带污染的项目再大也不要,云南就是绿色发展、生态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从最初的“六大原则”,到“八个坚持”,再到“十个坚持”,再到“四个重大转变”“五对重大关系”,其不断丰富发展始终指引着云南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不断前行。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理论学习中心组必学内容,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相关课程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出台《关于在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指导意见》,切实加强青少年生态文化教育。

  从生态实践上看,绿色正成为云南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云南省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全省绿色能源装机占比接近90%,绿色发电量占比约84%。大力发展“绿电+先进制造”,构建完成省级双碳“1+N”政策体系并推动落实,目前分别开展两批共10个“零碳园区”建设试点,不断提升园区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打造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云花、云茶、云咖、云果等“云系”产品成为金字招牌。全省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例多年稳定在98%左右,居全国前列。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断面水质长年100%达标,实现了“一江清水出云南”。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建立自然保护地333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达84.91%。累计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0个、“两山”实践创新基地9个。

  扎实推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云岭大地落地见效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工程,在全社会确立起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指出:“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我们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扎根,就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要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云岭大地落地见效,就必须长期不懈地抓好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润物无声,久久为功。

  建立长期生态文化教育制度。一是加强干部培训,把领导干部生态文明教育和九大高原湖泊保护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对这一思想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通过学思想明职责,提高各级领导和决策者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创新各级党校(行政院校)系统课堂,把沉浸式体验、案例教学、互动教学融入生态文明教育中,充分挖掘云南民族生态文化,打造民族生态文化传承和自然保护相得益彰的实践基地。二是加强企业的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加强企业环保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和自身防治污染能力。抓实企业领导、员工生态文化教育,通过讲解和环保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排污操作标准,着力使企业在生产建设、工程施工、产品销售等环节中贯彻生态观念和环保意识,逐步实现生态保护行动由强制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三是加大对广大群众的宣传教育。结合群众生活实际,渗透日常生活点滴,在学校、社区、农村等设立生态文化宣传栏,建立生态文明宣传监督站,充分运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明讲堂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载体,让群众随处皆可接触生态文化。

  完善体验式生态文化教育。一是打造一批生态文明干部教育现场教学基地,采用“案例+实景”方式,讲好云南生态文明建设故事。二是积极创新教育教学形式方法,加强生态文明示范基地建设,打造研学一体的生态文明教育模式。三是在全省范围内推动生态文明体验地建设,比如建立以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馆为引领的博物馆生态文化宣教精品,以白马雪山滇金丝猴国家公园为引领的生物多样性体验基地。

  加大重要节点生态文化教育。利用好植树节、环境日、生态日、地球日、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节点,办好生态文明宣传周、科普日等科普宣教活动,结合公益广告、短视频平台、公众号、自媒体等新兴宣传模式,进一步拓展线下宣传的覆盖面,转变群众思想观念,让广大人民群众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建设者和受益者。坚持建设生态文明,既要靠物质,也要靠精神。讲好云岭大地生动的生态故事,把杨善洲精神作为新时代推进美丽云南建设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挖掘打造“云南大象北上南归”“景迈山古茶树保护”“滇金丝猴保护”“猎人变护林员”“从砍树到栽树”等生态文明故事,增强全社会对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自信心,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社会氛围。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