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生态环境“智慧大脑”上线两个月,效果如何?

来源:中国环境调查网    作者:顾海燕 李媛媛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3-06    

  “江苏京伦染织有限公司总氮指标连续超标6小时,请核实原因。”2月25日早上7点多,江苏省泰州市靖江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监控中心以及企业相关负责人同时收到一条预警信息,信息来自泰州生态环境非现场管控平台。

  企业安环负责人王胜培当即联系维保单位,并将现场情况图片报备。“设备的总氮在线仪出现故障,当天就更换了零件。”企业负责人对生态环境部门有问题先发预警信息,非必要不现场检查的工作方式非常认可,“有问题解决问题,不用疲于应付各种检查,我们更能集中精力抓生产。”

  看到企业上传的检查、更换零件的一系列照片,泰州市靖江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监控中心臧宇彤在调取视频监控录像核实确认无误后,将非现场管控平台上的待办事项销号。

  2024年年底,泰州市生态环境非现场管控平台通过验收,于2025年正式运营。“平台通过数据中台、集成平台、服务平台的协同联动,实现超13亿条生态数据的动态归集、治理和分类管理。”泰州市生态环境局信息中心主任严兴祥介绍,平台以每日新增超500万条数据量的支撑,构建起覆盖大气、水质、土壤、噪声等全要素的“生态神经网络”,为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夯实了数据基础。

  如此庞大的数据哪里来的?平台接入了大气国控站点、省控站点、乡镇空气站点;水环境国、省考断面,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站,入河(江)排污口;噪声在线监测点以及生物多样性观测站全部数据,还接入了全市37000余家污染源企业,以及第三方运维单位的数据。

  “平台是24小时在线,大气数据每隔5分钟推送一次,水环境数据每隔4小时推送一次,其他的则是有异常就及时推送。”严兴祥介绍,尤其是671家重点污染源企业,实时在线监控,一旦数据异常,就会同步给属地局以及企业发送预警信息。

  平台不仅能发布预警,还有数据分析的功能。依托研判、调度、可视三大中心,构建了“监测预警—智能诊断—决策推演—效能评估”的全链闭环,真正实现以问题为导向精准执法。

  例如,润泰化学(泰兴)有限公司自动监测设备数据已做标记,但是标记时间段内无电子运维台账记录。平台通过在线监控数据标记+电子运维台账融合分析手段,自动生成预警。属地执法人员现场核实,发现企业未使用电子运维平台进行全流程电子化运维。在检查过标记时间段内纸质运维记录后,执法人员将预警闭环处理。“现在全是智能化,容不得一点疏忽,污染无所遁形。”企业副总经理杨志波表示,这次预警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环境风险隐患自查自纠,守好生态安全线。

  据了解,平台运行两个月以来,发送预警信息301914条,非现场执法检查次数93次,环境信访量下降11%,违法行为发现效率提升20%。

  “非现场管控平台就像是全市生态环境系统的‘智慧大脑’,‘对违法者’利剑高悬,不仅提升了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还打造了更加公开透明、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和营商环境,更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泰州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刘荣禄表示,平台将继续优化升级,进一步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大模型与机器人技术,深化非现场监管应用,探索AI智能识别、大模型深度分析、机器人辅助采样、执法等多样化场景,为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科技支撑。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