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生态环境厅结合主题教育将调查研究走深走实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付玉婷    人气:    发布时间:2023-10-24    

  “在村里调研走访时群众集中反映坑塘又浑又臭,带回来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推动立行立改。” 让吉林省生态环境厅调研组持续关注并重点推进整改的,是困扰村民的一处轻微黑臭水体,位于长春市朝阳区乐山镇长兴村旁。

  出实招,破难题。在调研组的推进下,塘坑的部分问题水体被转运处理,附近排水沟被护坡加固,局部坑塘被回填,地方政府投资290.64万元,多措并举的治理工程让坑塘大变样,7月下旬该坑塘治理完成后已顺利脱除黑臭水体序列。为了让问题“当下改、长久立”,地区针对该水体还建立了运维管理小组,并纳入河长制管理,确保一塘碧水护村。

  让长兴村群众不再受臭水困扰是省生态环境厅推动开展调查研究工作“见真”“见实”的一个缩影。“调查研究是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吉林省生态环境厅紧紧围绕工作主题,在深化政治理论武装的基础上着力推动调查研究工作,切实把调研成果制度化、行动化,攻坚克难,深入一线,坚持调在实处、研出实效,切实用调研成果助推美丽吉林建设。

  “关键少数”先“挑担子” 厅领导班子强力攻坚

  让“头雁效应”贯穿调查研究工作始终,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安排厅领导班子带头部署、带头参与、带头推进。针对工作中突出的难点问题,厅领导班子带头认领《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加快实现新突破》等7个调研课题,各处室负责人及直属单位(处级)班子成员结合工作职责认领调研课题56个。

  这63个课题涉及了生态环境工作的多个领域,密密织起覆盖全省的调查研究课题网。

  雏形初显,如何将这些调查研究课题合理安排、切实推进?厅领导班子亲自逐一审定调研方案,厅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调研方案统筹安排,有效避免“作秀式”调研、“盆景式”调研、“蜻蜓点水式”调研、“扎堆式”调研等情况出现。

  在扎实科学的前期准备下,全厅调查研究工作有序推进。“领头雁群”分赴全省各地,足迹遍布全省11个市州,白山松水间,求真务实,紧扣生态环境保护主题的绿色调研号角吹响。

  头雁先行,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旗威带队调研组,赴长春市公主岭市、松原市、延边州图们市石岘镇向阳村、珲春市板石镇柳亭村等地,切实就群众高度关注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社会热切关注的能源企业绿色发展、基层密切关注的生态农业与乡村振兴等工作开展细致调研。

  “改水厕几月份修利索的?家里洗澡的上、下水也是一起修好的吗?”在向阳村,调研组深入村民家中,详细了解农村生活污水改造与使用情况。

  调研组详细的问询为向阳村生活污水改造提供了“群众的心声”,结合农民意愿、地形地势、村民常住人口、村庄规划等实际情况,向阳村开展了“因村施策”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截至目前,全村供水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全覆盖,清水绕人家。扎实的调查研究带来了“接地气”混着泥土香的工作经验,让群众的意见更好融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合力打造乡村宜居“新高地”。

  省生态环境厅调研组在村民家中询问生活污水改造情况 霍晓摄

  厅领导分赴基层,迈开步子、撸起袖子,主动深入干部群众当中,听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见建议,听群众掏心窝子的话、真正了解到群众急难愁盼。

  深入企业开展服务重大项目建设“五对接”、扎实推进全省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建设与达标整治、全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12条举措、构建生态环境“大人事”格局强化人才培养……一项项积极举措,将群众与基层的心声化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实在在用调研中“走出来、问出来”的详实数据与真切建议,推动了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阔步向前。

  “接地气”深入一线“真调研”找准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的原则是必须深入一线,实事求是真调查,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摸清问题、找准症结,发挥调查研究的最大效益。”吉林省生态环境厅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副厅长张天华告诉记者,全厅各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开展 主题教育调研120余次,建立问题、任务、责任、成果转化“四张清单”,共形成调研报告63篇,发现问题142个,提出解决措施260个。

  基层关注在哪里,调查研究工作就开展到哪里。针对全省县级生态环境局高度关注的EOD项目,省厅科技与财务处调研组扑下身子扎到县里,在长春、延边等4市(州)10余个有项目谋划意向的县区,发问卷、看项目、听座谈。

  省厅科技与财务处调研组在池西区实地调研南山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 董佳新摄

  “调研问卷细致全面摸情况、项目勘查走进现场解疑惑、座谈会上穷根究底揪问题。面对面调研就像一次摸底,帮我们找准了地方在推进项目的难点”,科技与财务处紧扣调研过程中发现的政策理解有误区、优势产业资源匮乏、地方平台承载能力有限等“重点要害”,在调研报告中提出了编制实施指南与申报手册、强化指导服务、探索建立省级项目库等5条针对性举措。

  这些措施精准有效的帮助地区开展EOD项目谋划及推进。在科技与财务处的指导下,双阳区如意湖片区项目成为东北地区首个成功落地的项目,获得国开行吉林省分行17亿元贷款授信,首期国开行承贷4.34亿元已成功获批,项目已完成招标,项目涵盖的流域治理工程已经开工建设。

  摸清问题,找准症结,在调查研究工作的推动下,吉林省EOD项目推进迈入“快车道”,全省各地新谋划项目10个,其中3个已纳入国家金融储备项目库;截至目前,纳入国家金融储备项目库已达8个项目,总投资171.45亿元,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当地突出区域环境问题,极大缓解地方财政投入压力,同时预计年平均产业收入52.63亿元,增加年平均税收5.6亿元。

  当下改、长久立 让“好报告”转化“好成果”

  调查研究,重在将数据与对策转化为办实事的成效。调研结束,省厅召开调研成果交流会,厅班子成员及部分处室、单位代表向厅党组递交了调研发现问题整改落实责任状,积极推动调研成果转化应用,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推动主题教育走深走实。

  “真情服务企业,助推绿色发展”红艳艳的锦旗不仅代表了企业激动的心情,更见证了吉林省生态环境厅巩固主题教育成果开展调研座谈助企的实效。厅长张旗威和督察专员李伟华带领环评处等处室的主要负责人赴吉林油田对接帮扶,面对企业在油气开发建设项目区块环评工作的实际困难,结合吉林油田生产实际情况,探索开展区块环评。

  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送上为锦旗,吉林省生态环境厅真情服务企业点赞 霍晓摄

  加班加点也要解难题,座谈会结束,省厅组织专家梳理脉络,研讨工作情况,李伟华带队赴辽宁省调研辽河油田实施区块环评工作情况,结合兄弟省份经验立即指导编制实施方案并协调吉林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评审。省生态环境厅为企业送上“量体裁衣”方案破解企业困境同时,更助力企业在绿色发展道路上畅通前行。

  “一对一的直通车式沟通能够更及时流畅地解决问题。”针对地区政府在调研过程中提出的这一建议,省生态环境厅与全省各市(州)委、政府建立重大事项沟通协商机制。针对推动督察整改、服务重大项目、环境应急联动、干部交流使用、推进试点示范等事项上,省厅与各地定期互相通报情况,召开联席会议,互相交流通报工作情况和重要信息,切实形成工作合力,统筹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地区振兴发展营造优良环境、提供主动服务、打造强力保障。

  不仅要让调研成果短时间内“看得见、摸得着”,吉林省生态环境厅还扎实推进长效的重大制度性成果,《吉林省排污许可管理办法(试行)》《吉林省“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成效评估办法(试行)》《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工作的指导意见》等一批制度性文件陆续出台,确保调研成果在制度层面长久、持续的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截至目前,主题教育调研发现的142个问题,梳理形成整改任务 83 项。”张天华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调查研究长效机制,在研以致用上下功夫,把调查研究贯穿主题教育始终,真正使调查研究成为领悟党的创新理论、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过程。”
 


(责任编辑 吴运竑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