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今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成立了。该中心是联合国在中国设立的首个直属专门机构,隶属于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落户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
据悉,联合国全球地理信息知识与创新中心将致力于“技术援助和能力建设”“知识协作”“技术和创新”三个优先领域,充分调动各成员国和利益相关方的优势、资源、力量,进一步提升地理信息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汇集和共享相关数据信息,帮助国际社会利用地理信息监测等共同应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安全、重大突发灾害等全球性挑战,为国际社会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
“中心的成立是在全球地理信息提质赋能征途上的重要里程碑。”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贺信中表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海量数据,迫切需要地理信息数据、方法、框架、工具和平台。可靠、及时、可获取、可分类的地理信息数据能够帮助监测发展进程,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落实,使世界更加美好。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空间信息系统,集成地理科学、遥感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多种技术,能够对空间数据进行采集、管理、分析和可视化输出。
如今,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能够对生态环境保护起到推动作用的信息技术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其实,GIS技术在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不少应用。
记者通过梳理相关资料发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环境信息的处理和采集工作密不可分,而环境信息的采集80%以上与地理空间位置相关联,所以,地理信息系统也成为保护环境的重要工具。在系统加持下,工作人员不仅能够对环境信息进行获取、阅读、存储和管理,还能够对环境情况进行分析评价,从而为后续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说起来,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可真不少。
在一直备受关注的环境监测领域,利用GIS技术能够对实时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处理、显示、分析,为环境问题快速决策提供支撑。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开发应用了流域水环境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系统,不仅可以直接显示和分析水环境现状,对水环境质量做出即时评价,还具备追踪污染物来源等功能。
不只涉及流域水环境的分析,利用GIS技术还能比较精准的计算出水土流失范围和荒漠化面积,可以对生态破坏程度和波及范围实现客观评价,为各政府部门决策提供支撑。
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工作也是被大家关注的重点内容,此前,在环评报告中,一些地图数据信息需要层层修改和筛查,最终叠加成专题图件,虽然可以用专业软件进行辅助分析,但仍存在制作速度慢、使用率低等问题。现在,通过对GIS地图数据库的合理利用,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按照具体地貌特征与物体特征制图,实时加入最新数据,就能快捷高效地得到所需材料。
应对突发环境事件需要急速处理大量空间、时间、环境属性数据,GIS技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提供完整而全面的数据,并能按实际需要为环境应急人员提供数据支持。
(责任编辑 吴运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