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考察时强调,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在大自然漫长的演化发展过程中,古树名木能够保留下来,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它们既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和弥足珍贵的生态资源,也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更是一方百姓寄托乡愁的情感载体。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古树名木,并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早在2000年就印发了《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要求切实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及自然生境;201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森林法》,将保护古树名木作为专门条款,成为我国依法保护古树名木的里程碑。
全国各地也不断探索创新古树名木保护措施,将其作为城市绿化美化、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江西省、四川省、河南郑州、湖南永州等地出台专门条例,为古树保护立法;北京市陆续出台6部地方标准规范,将保护古树名木细化到日常养护、抢救复壮等各个环节;贵州安顺发挥社会力量,招募志愿者对古树进行认养保护;四川自贡保护利用同时发力,精心管护菱角村龙眼古树群,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为当地群众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实践证明,古树名木不仅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还有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今,古树名木与我们一同走入新时代,保护好这些“绿色活化石”,也有了更宽广的视角和更丰富的含义。
很多古树名木本身属于稀有树种,对它们进行妥善保护,是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内在要求。古树具有固碳释氧、保持水土、防尘降噪等功能,古树群更是能形成一个小型生态系统,为其他生物提供栖息环境,森林碳汇也可以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除了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古树名木在历史、文化方面的价值同样不容低估。大批古树名木历经岁月洗礼,如今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见证,特别是一些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古树,它们的存在比很多城市、建筑的历史都更为悠久。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妥善保护它们,是对大自然的尊重和敬畏,也是延续民族记忆、传承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各地要适应新形势,秉持新理念,用发展的眼光做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
回顾梳理翠云廊的建设历史,我们得知,这片历经千年、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的“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在剑阁县得到了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如今,官员离任古柏交接制度、林长制、“一树一人”管护制度等,持续为蜀道古柏保护提供着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的共同守护。
这启示我们,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并抓好制度执行,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比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给老百姓带去实实在在的收益。
对于更多的古树名木来说,我们不仅要借鉴翠云廊千年古柏保护蕴藏的历史智慧和成功经验,更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采取现代技术手段对古树名木开展全方位、精细化保护,做好普查登记,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加强宣传教育,讲好古树名木故事,增强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和热情,引导当地群众共同监督私自盗伐盗猎珍稀动植物的行为,形成古树名木保护的合力。
一株株古树沉淀着岁月的痕迹,一圈圈年轮记录着历史的脉络。走上新征程,我们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把传承百年千年的古树名木保护好,让它们继续见证新辉煌新成就,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责任编辑 吴运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