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山农场侵蚀沟综合治理让“薄”地变“宝”地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李明哲    人气:    发布时间:2022-11-09    

  近日,在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鹤山农场有限公司第六管理区,一台挖掘机将四百多个已打包好的玉米秸秆捆均匀平铺在侵蚀沟里,随后对其进行填埋覆土压平,使原来一条长110米、宽2.5米的侵蚀沟恢复成为耕地。

  一段时间以来,通过生物、工程与农艺措施相结合的方式,根据每条侵蚀沟的产生位置、发展趋势及分布特点,鹤山农场有限公司分别采取削坡、清淤、秸秆填埋、植物护坡等不同的措施进行治理,初步形成具有鹤山特色的侵蚀沟治理模式。

  小秸秆有“大用途”

  侵蚀沟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的可造成黑土大量流失。鹤山农场有限公司通过“秸秆回填滤水、坡面恢复修形”的“良方”,让侵蚀沟变“良田”,不仅提高了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还解决了秸秆露天焚烧污染环境的难题,降低了治理成本,保障了黑土地的永续利用,使“小秸秆”变成“大宝贝”。

  “以前我种植的这块地被雨水冲出了70多米长的侵蚀沟,无论是春播还是秋收,来回过车拉运都非常不方便。沟越冲越大,耕地面积也在逐渐减少,可给我心疼坏了。”提到曾经地边的侵蚀沟,鹤山农场有限公司第八管理区种植户刘明江就头痛。今年,他所在的管理区采取秸秆填沟的方式,治理了40条中小型侵蚀沟后,水土流失的问题解决了,土地面积增加了,运输也通畅了,这让刘明江高兴得合不拢嘴:“明年再种地,就能播种到边了,产量也会提高不少。”

  工程治理“解难题”

  据悉,按照北大荒集团鹤山黑土区侵蚀沟专项治理工程要求,鹤山农场有限公司第一管理区1-4-3地号东侧482米的冲刷沟,今年通过石笼护砌的方式开展治理,早在秋收之前就已竣工,相关部门正组织人员对工程质量进行初验,确保通过工程措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保土保水,保障耕作安全。

  针对局部地段冲刷严重、沟坡较大的中型侵蚀沟,鹤山农场有限公司因地制宜、综合施策,采取雷诺护垫坡式护岸方式进行治理。经修坡整形后,用石笼进行防护,既排上游来水又稳定沟床,有效保障机车作业安全,进一步提高了农业机械作业效率。

  “耕地是农业的发展之本,针对这种相对较大的侵蚀沟,我们采取工程治理等多种措施,使农业耕地得以恢复‘健康’,有效遏制了侵蚀沟的进一步恶化,持续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进一步巩固提升粮食综合产能。”鹤山农场有限公司农业发展部水务负责人张植峰介绍道。

  一沟一策“再救治”

  涝渍地俗称“鱼眼泡”,在鹤山农场有限公司第三管理区6-9-4地,有一处127亩大小的“鱼眼泡”,由于位置正处在地中间,每年春天播种时都导致地块不能播满播严,还影响机车作业进度。第三管理区主任潘贵柱向记者介绍了它的成因:“‘鱼眼泡’主要是由地表径流和壤中流在田间低点积水形成的。大部分处在耕地中间,且地势低洼、杂草丛生,机车作业时都要绕开这些地方,带来很多麻烦。”

  面对这种情况,鹤山农场有限公司根据田间“鱼眼泡”成因进行认真研判、精准施策。在整地过程中,采取平地或回填熟土的方式恢复涝洼点地势,将地表径流顺田间落差引入自然沟中,使其达到土地连片的耕种状态。特别是针对壤中流突出形成的涝渍地采取“修筑渗流池”或“渗流池+盲沟”的方式进行治理,实现当年治理、当年耕种、当年见效。

  “这回好了,这处‘鱼眼泡’治理完,我家又增加了127亩地,能多打80多吨玉米。”看着治理完的耕地,种植户丁明军喜笑颜开。

  今秋,鹤山农场有限公司已治理侵蚀沟57条,“鱼眼泡”36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0亩,保护耕地面积2250亩,有效提高了耕地抗灾减灾能力,扩大了耕地使用面积,保障了机械、粮食运输道路畅通,进一步夯实了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责任编辑 吴运竑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