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仁和街道洛阳村长塘漾,仁和捕鱼队撒下了秋冬开捕第一网。上午8点多,平静的湖面上划过数艘渔船,10多位捕鱼师傅下水拉网,随着渔网慢慢收拢,硕大的鱼儿欢快翻腾,上演了一番“巨网捕鱼”的壮观景象。
“今天这一网有220余桶,共有33000多斤,主要是包头鱼和鲢鱼,最大的一条有50、60斤呢。”长塘漾鱼塘负责人姚俊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为了这一网,捕鱼师傅一个星期前就忙开了,先把外围的鱼赶往中央区域,将大网围起、撒下,今天再进行集中捕捞。巨网捕鱼是力气活,更是技术活,此次鱼塘特请来有30多年经验的师傅坐镇指挥,摸清水下鱼的分布情况,多人分工配合,确保无漏网。
20余位捞鱼师傅将渔网用竹竿进行分隔,并将包头鱼、白鲢等多种鱼类分拣到不同的网箱中,随后拿起网兜开始拣鱼,挑拣好的大鱼被倒入桶中,小鱼则被放回继续养殖。秋冬的头网鱼最受市场欢迎,其中大部分已被杭州鱼贩提前订走,岸边闻讯赶来的村民络绎不绝。“以前我就在这里买过,长塘漾的鱼很好吃。今天想带几条鲜活的包头鱼给家里人尝尝,准备红烧或者清蒸。”洛阳村村民郭金仙听闻捕鱼的消息后,特意赶来抢购。
随着浙江省“五水共治”攻坚战的打响,仁和街道明确目标,加强河道整治、污水治理,围绕水生态保护,开展“斩污攻坚”比赛、河道水质提升赛、黑臭水体排查等活动,重点对面源污染、企业污染进行了整治,并积极宣传“五水共治”小知识,加强群众护水意识。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推动“西部富美”行动和乡村振兴计划。仁和街道区域发展办公室主任张卓琦介绍:“因地制宜,三白潭村治水行动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精准开展农业项目招引,率先引入农村职业经理人模式发展集体经济;二是探索城郊型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新路径,成功创建一批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探索建设未来乡村示范带。”养殖大户蒋永忠也兴奋地说:“这几年养殖科学了,效益也跟着节节攀升。”
在政策之下,三白潭村顺势建起了“未来渔业科创孵化园”,引进“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等系列先进养殖技术,将产业治水与效益相结合,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利用成果转化推动养殖工艺标准化和养殖系统信息化,让养殖产品实现了可追溯与绿色化,水产养殖业随着环境改善逐步发展。
来自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的养殖团队正是被孵化园吸引而来的专业人才,入驻后开发了海水蟹生态集约化养殖体系,让不靠海的余杭也能产海蟹。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当起了“职业经理人”,通过“公司+农户”订单模式与养殖户合作养鱼,由企业向农户提供优质鱼苗和饲料,并和农户签订水产品回购协议,蒋永忠便参与了这项合作,他说:“孵化园开展免费鱼病检测、水质化验、养殖管理等技术服务,科学指导养殖生产,让我们很安心。
好水养好鱼。长塘漾连接运河,与古荡漾、大世漾相连,养殖水域面积大,水体好,鲜鱼不仅没有泥土味,而且肉质鲜嫩。近年来,仁和街道通过开展截污纳管、畜禽禁养、大面积清淤清理、禁电捕鱼、保护湿地等举措,维护辖区潭、漾原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如今,仁和辖区长塘漾、三白潭等主要水体,水质常年保持在Ⅲ类以上。
依水而建、依水而兴,仁和渔业发达,平均鱼产量达1万余吨,盛产四大家鱼、鲈鱼、甲鱼、虾、珍珠斑等多种淡水鱼,年产值达3亿元。当前,仁和街道积极探索仁和“鱼水发展”新思维,全力打造以“生态、安全、绿色、健康”为内涵的“仁和渔味”金名片,传承和发扬仁和渔文化,提升仁和渔业综合竞争能力。
(责任编辑 吴运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