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雅安市地处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过渡地带,以大熊猫为“旗舰物种”的野生动物有700多种、发现野生植物3000多种、记录鸟类500多种,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热点地区之一,享有“天府之肺”“动植物基因库”的美誉。雅安市发挥大熊猫国家公园中面积最大、占比最高、山系最全、县份最多的优势和“伞护效应”,不断优化动植物栖息地、完善保护机制、推动绿色发展。
一是顺应自然,打造动植物栖息“安乐窝”。雅安市把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市委、市政府“一号工程”,以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为引领倾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划定生态保护红线6419.26 平方千米,构筑“一屏、多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建立自然保护地9个。投入资金 14亿元,分区分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修复动物、鸟类栖息地141.20平方千米。以物种保育、迁徙通道建设和生境建设为抓手,全面消除栖息地核心保护区种植养殖、居住等人为活动,有序推进小水电和矿业权逐步退出,稳步实施大熊猫、重要鸟类迁飞通道生态廊道3条,增强栖息地的协调性和连通性。
二是健全机制,筑牢保护生物多样“压舱石”。雅安市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从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科学开展生物多样性迁地保护等11个领域实施36项保护措施。出台“绿色金融发展指导意见”,赋能生态林改造与栖息地修复等,探索建立野生动物肇事保险补偿机制,化解保护与居民生产矛盾。创新国家公园管理模式,与乡(镇)村成立共建共管委员会,吸收当地居民开展野外巡护、资源监测等生态管护工作。成立四川首支大熊猫国家公园资源环境综合执法队,对违规猎捕野生动物、擅自开垦林地等166项环资行政处罚事项开展联合执法,与公安、林业等部门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开展大熊猫及伴生动植物保护行动,常态化反偷猎、反采挖,实现市域内超过90%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三是科技护航,撑起种群复壮“保护伞”。雅安市与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中国林科院等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生境破碎化研究及保护,建立全国首个大熊猫野化放归基地、绿尾虹雉保护研究中心,建设植物种质资源基地,开展珍稀野生动植物人工培植驯化和野化试验研究,成功编制大熊猫“DNA身份证”,雅安市成为实现大熊猫发现、保护、繁育、野化、放归完整历程的城市,多种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种群得到复壮。设置巡护监测样线,依托“天空地人”一体化监测系统,搭建“1+N”智慧化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一网监控、一屏可视、一图管理、一脑统筹”,利用热成像、人工智能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实现野化放归、病饿救助等实时监测保护。
四是旅宣并重,构建全民共同保护“同心圆”。雅安市积极探索“两山”转化路径,以世界大熊猫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建设为牵引,打造“大熊猫1869”“安逸走四川·熊猫看雅安”两大文化品牌,建设“貊貊家园”生态观赏景点、举办红叶节、编制观鸟图鉴推出观鸟精品线路3条,实现从单纯观光游向生态体验、自然科普、研学教育转变。拍摄《美在雅安》宣传片,设立大熊猫保护宣教中心,建设雅安生物多样性公园、生物多样性数字博物馆,打造雅安生物多样性宣传窗口,向群众、游客宣传野生动物保护知识。
(责任编辑 吴运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