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西城区是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关乎首都形象,必须保持战略定力,深刻把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使命任务,擦亮高品质之城的生态文明底色,为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城实践奠定坚实的生态环境基础。
北京市西城区委书记孙硕在2023年西城区委生态文明建设委员全体会议上指出:“要进一步认清形势、鼓足干劲,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建设服务高效、发展高端、治理精细、宜居宜业的高品质之城作出更大贡献。”
连续3年集中开展扬尘治理百日专项行动
2019年西城区组建了由区委主要领导任主任的区委生态文明委。今年4月,结合实际情况对专项工作小组进行了调整,由“一办六组”改为“一办五组”。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调度污染防治攻坚战。同时,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街道工委书记点评会点评范畴。通过多次会议调度、现场调研和“四不两直”检查,层层压实责任。
“要做到‘问诊把脉’找问题,‘对症开方’提建议……”在最近的一次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调度会上,西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刘东伟提出对各街道进行“体检”的要求,做好对各街道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帮扶指导。
“体检”报告对各街道近三年PM2.5、总悬浮颗粒物(TSP)浓度和排名变化情况、道路积尘负荷走航监测情况、执法检查情况等进行了综合分析,重点查找了街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每个街道“量身定制”了下一步整改目标。
“每年春季是扬尘管控的窗口期,为最大程度减少沙尘天气对环境空气质量的不利影响,西城区开展了扬尘治理百日专项行动,今年我们又将此项工作列为西城区‘一微克’1号专项行动,按照措施不变、力度不减、常态化实施的要求持续至年底。”西城区生态环境局大气科工作人员介绍说。
据了解,结合春季扬尘污染多发实际,聚焦工地、道路、裸地扬尘精细化管控,以重点区域保障为核心,西城区连续3年集中开展扬尘治理百日专项行动,降尘量由2020年的5.2吨/平方公里·月下降至2022年的3.6吨/平方公里·月,降幅达到30.8%。
西城区于2017年首创绿网“天幕”严控扬尘污染。据了解,天幕系统具备自平衡功能,适应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特制的“天幕”不仅防尘、防晒,降噪效果明显,还能通过喷淋系统洒水降尘。2021年全市首个“北京市扬尘治理绿牌工地”在西城区挂牌。
为推进精细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西城区逐步建立起严格的空气质量日通报、周调度、月点评、季汇报工作机制,将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过程管理纳入绩效考核。针对每日PM2.5和TSP浓度进入全市后10名的街道开展“点穴式”执法。实施了《小微工地扬尘治理管理办法》,将全区小微工地纳入管控。16座燃油锅炉房于2022年完成改造项目,标志着燃油锅炉房在西城彻底清零。
奋力打造“精细化”西城样板
过去一年,西城区超额完成35家住宿业转型提升和10.7万平方米违法建设拆除。推进10栋低效楼宇近20万平方米改造,实现留白增绿2800平方米。西长安街街道成为全市首个全面完成架空线入地的街道,天宁寺桥桥下空间变身“公共活力空间”。
坚持人民至上,务实笃行,坚守初心。仅2022年,西城区新建口袋公园74处12.26公顷、小微绿地142处6.56公顷。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7.7%,位列全市第二。
什刹海是京杭大运河北京段以及北京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去年完成了全长6.8公里什刹海环湖绿道建设。行走在西城区大运河—中轴线路上,不仅可以追溯北京的千年城市发展史,还能感受城市中的自然生态,沿河漫步在野鸭岛码头、西海湿地公园等地,天蓝水清,禽鸟嬉戏,宛如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今年,全国“双碳”领域首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落户西城。对于突破建筑绿色低碳领域技术瓶颈,整合建筑绿色低碳领域产业链创新资源,构建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多年来,西城区以科技赋能提升精细化水平,通过完善生态环境综合APP、扬尘视频监控系统、油烟监控系统等大数据功能,深化非现场执法方式应用,形成了“科技平台+指挥中心+综合执法队伍”执法模式;加强道路积尘负荷走航监测、降尘量监测等数据应用,开展污染溯源,为实施精准治污提供科技支撑。累计投入区级污染防治资金21.6亿元,做好市级污染防治专项转移支付资金项目储备。
2020年以来,西城区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全面、全员、全时”的标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核心区生态环境品质不断实现新提升。
数据显示,2022年,全区PM2.5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较2020年改善20%。水、土环境质量稳中向好,地表水考核断面平均水质类别达标,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为 100%,无污染地块。碳排放强度、综合能耗、水耗降低率保持全市最优水平;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稳步提升。
(责任编辑 吴运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