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嶷山:生态美景惹人醉

来源:环境经济    作者:胡勇刚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6-20    

  ‍‍九嶷山位于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境内,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舜帝藏精之所,是湘江源头水源涵养区,是天然的动植物生态资源宝库。

图片

  自然风景秀丽,人文景观深邃是九嶷山深厚的生态文化积淀而来。探寻前人的保护理念,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舜帝“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影响深远

  尧舜时期是华夏民族从原始文明到古代文明过渡的开端。“尧天舜日”虽然是后世对社会治理的憧憬,但反映了尧舜上承天意、下顺民心的治理水平,也反映了尧舜时代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世之道。

  首先,舜帝对天地山川的祭祀体现了其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崇拜原始性。舜执政后,对寒暑、日月、水旱、山川等自然之物尊崇为不同的神,以祭拜诸神之礼,祈求消灾弭祸。百姓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种自然事物不仅要行敬祭之礼,国家举行各种活动时更要对自然界行集体祭拜之礼,且根据祭拜的性质决定使用何种器皿和食物。可以说,在舜帝时代祭祀自然山川之神,既是一项严肃的政治恪守,也是一项日常化与规范化的工作,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其次,舜帝对自然的亲和体现了其亲近自然、顺应自然的生存自觉性。舜帝对自然的索取节制十分谨慎。“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藿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可见,舜帝的吃、穿、住、用十分节俭。

  第三,舜帝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体现了其把握自然的主观能动性。人类不仅要避灾远祸,还要实现与自然和谐相处。舜执政后,安排“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组织有序开发自然资源、促进农牧业生产,以满足人类物质需要,主张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舜使禹治水,禹力主疏导,“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洪荒水患得到了有效治理。“舜作室,筑墙茨屋,辟地树谷,令民皆知去岩穴,各有家室。”百姓有了宜居家园,舜驯养动物,提高了生产效率。可见,舜帝所建立的盛世伟业是探索自然、了解自然、遵循自然规律的结果。

  舜帝的自然观、生态观得到了后世的推崇和发展。绝美壮观的自然风景,加上有力的自然保护,1982年九嶷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201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九嶷山生态保护的历史延续

  2011年,宁远县文物考古人员在九嶷山舜帝陵发现一块清朝环保碑。碑的正上方刻有“奉宪禁采”的碑铭,碑刻有“为严示封禁永杜弊端”和“无论有无矿砂,一概严行,永远封禁,以杜奸宄而弭弊端,各宜凛遵毋违特示”等环境保护内容。

  此碑为同治三年所立。当时,九嶷山矿砂丰富,有人因挖矿而损坏树木,造成水土流失,当地群众将问题上书朝廷,朝廷极为重视,下令永州府立下此碑,告诫群众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追溯历史,我国在四千多年前就开始出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制度、法令和执行自然保护制度的机构,也就是“虞衡”制度。《尚书·尧典》记述了舜任命伯益担任“虞”的官职,朱虎、熊罴为佐之。“虞”就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自然保护机构,诸如“泽虞”负责管理和保护湖泊、湿地的动植物,“山虞”负责管理保护山林野生动植物资源,“林衡”负责巡视林木、检查护林人员保护森林的情况,“川衡”负责巡视河流湖泊,“迹人”管理狞猎地区、监督围猎禁令的执行。

  秦汉时期,“虞衡”制度分为林官、湖官、陂官、苑官、畴官等,一直延续到清代。“虞衡”制度及其发展,让人们看到自古以来,我国形成的较为完善的生物保护制度。

  九嶷山封山禁采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代。宋代为保护九嶷山环境,禁止樵采,设置守陵人,有相应的祭田。明代因袭。清代对九嶷山环境保护的记录就更为具体了。乾隆二十八年,时任宁远县知县叶于梅进省谒见太子少傅兵部侍郎巡抚湖南部院陈宏谋,呈告九嶷山开采矿山及禁封事宜,并附《形胜图》。陈宏谋对九嶷山虞陵保护十分重视,欣然作序。后叶于梅将陈宏谋《序文》及叶氏《纪要文》,还有《形胜图》及《虞陵要文》辑为《虞陵纪要》。《虞陵纪要》作为最早的禁采文献,是现存虞陵文献中的珍贵原始样本。当时,对九嶷山封禁的主要缘由一是保护虞陵,维系风水;二是顺应民心,保护农田。

  在《虞陵纪要》的影响下,九嶷山虞陵的生态得到较好的治理保护。光绪九年重刻吴绳祖《九疑山志》时,又增刻《勘九疑矿砂禀言》《附勘九疑矿砂禀言后》《虞陵禁采续纪》《奉檄诣勘九嶷矿砂记》《虞陵纪要后记》等文,均为同治年间禁采西江源矿砂的禁令,并在舜帝陵刻有《奉完禁采》碑,警戒诫勉。

  显而易见,此碑与《虞陵纪要》有着渊源关系,九嶷山禁采由来已久。

  山、水、矿统筹治理护绿水青山

  近年来,宁远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加强了九嶷山生态环境保护。

  2012年,九嶷山全面封山育林,核心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8%,全场经营面积达到15.2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达72万立方米,被评为全国十佳国有林场。

  2019年,宁远县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将原来的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嶷山舜帝陵风景名胜区、九嶷山国家森林公园、九嶷河国家湿地公园、九嶷山省级地质公园5个自然保护地整合为4个,总面积为30225.52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2.09%,与之前相比提高1.1%,做到了生态保护红线和生态保护地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生态功能不降低。

  与此同时,宁远县引导当地群众转变“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模式,九嶷山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发展生态游、康养游、乡村游等绿色产业,17个村跻身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九嶷山舜帝陵创5A景区取得突破。同时,积极探索联营模式,与九嶷山瑶族乡文武冲、黄河、牛头江等村签订了《山林租赁协议》,租赁山林总面积13.5万亩,实现了资源增长、场村双赢的目标。

图片

  作为潇水源头的九嶷山,水资源非常丰富。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开发山区经济,九嶷山地区陆续建设多处小水电站。小水电的发展导致域内溪流改道,河道干涸,鱼类减少,植被破坏严重。

  2020年开始,宁远县根据《湖南省小水电清理整改实施方案》要求,对位于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5座小水电站全部进行了退出拆除。2022年11月15日,永州市生态环境局负责人带队赴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督查小水电清理整改工作时,对宁远县小水电清理整改等工作予以充分肯定。

  为了永续发展,2015年,宁远县开工建设九嶷河湿地公园,2020年12月高分通过国家评估验收并正式授牌。九嶷河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为768.4公顷,其中,湿地面积387.3公顷,湿地生物资源丰富,共有维管束植物182科,1051种,野生脊椎动物共计91科248种,是我国东部候鸟区迁徙路线上的重要节点、湘江的重要源头、宁远城乡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对保护区域种质资源、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平衡、保障湘江源头区域的水资源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九嶷山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由于长期露天采矿,植被破坏严重,矿渣废石随处可见,泥石流、石漠化隐患重重。宁远县委、县政府痛下决心,2006年关闭了所有52个矿洞,停止一切开采加工。2015年启动建设“癞子山”原铅锌矿尾砂综合治理项目,封填坑洞,平整土地,种植黑麦草、高山杜鹃等植物,依山就势,绿化造景,水土流失、水质污染、植被脆弱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生态旅游逐步升温,昔日的“癞子山”成了“仙子山”。

  至此,影响九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水、矿三个生态环境方面的主要问题得到全面解决。

  当下,宁远县将乘着党的二十大的春风,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让九嶷山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责任编辑 吴运竑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