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丰茂、福道绵延、公园错落、山水如画……福建省厚植生态底色,将美丽融入城市建设的肌理,一体化推进治山治水治城,不仅让城市有人间烟火气,“诗和远方”也触手可及。
山水相融 “人间福地”焕新颜
“比起健身房,郊野公园的空气好多了,不仅‘养眼’还‘养肺’。”福州福山郊野公园是市民黄建军和朋友经常相约打卡的好去处。从人迹罕至的荒山坡到游人如织的天然氧吧,福山郊野公园的蜕变是城市向美的一个缩影。
福建水网密布,黑臭水体一直是城市治理难啃的硬骨头。各地打响剿黑消劣的攻坚战,突破就水治水,就黑臭治黑臭,结合城市建设,建立防止返黑返臭长效机制,实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系治理与景观改造同步推进。
福州内河纵横交错,在“老福州”记忆中,“河面漂着垃圾,蚊蝇随处可见,大家掩鼻嫌弃”。福州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不动摇,久久为功,实施生态清淤、生态补给与生态调配,43条内河摘掉“黑帽”。昔日一潭死水,如今水清岸绿,游船摇曳。从内河整治到市域全域,绿色成为城市发展的密码,福州荣获首届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奖(上海奖)。
厦门筼筜湖曾是远近闻名的“臭水湖”,如今碧波荡漾、白鹭翩跹,蝶变为城市生态会客厅,成为中国生态修复的典型案例,并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评为“东亚海域污染防治和管理”示范工程。从一湖水到一座城,厦门以筼筜湖综合治理为发端,探索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厦门实践”。
变害为利、造福人民。莆田牢记嘱托,推进木兰溪全流域系统治理,实现从“谈洪色变”到“人水和谐”,谱写了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木兰溪样本,也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生动范本。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福建做大城市生态空间,7000多公里的“福道”“绿道”穿城而过,1353个“口袋公园”星罗棋布。登福道、看福山、览福地,山水成为人人可享的宝贝。“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我们就像住在公园里。”百姓由衷点赞,“这在以前,真是想都不敢想。”
一城一韵,各美其美。海滨城市、山水城市、公园城市越建越好。漫步福州三坊七巷、行走厦门鼓浪屿、探寻泉州海丝历史遗存、领略莆仙文化、徜佯“绿都”三明、体验龙岩客家风土……“在‘清新福建’品味‘福’文化,有一种打开盲盒的惊喜。”游客如是说。
精细打造 民生幸福再加码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细节处用心,于细微处发力,城市管理由被动向主动,粗放向精细转变。下大力气解决百姓关注的噪声、油烟、扬尘等问题,市民“家门口”的污染少了。
“以前一到晚上,就传来广场舞的噪声,实在太吵了。现在噪声比以前少了,鸟多了,听得见鸟鸣了。”在福州西湖公园,市民讲述着噪声污染整治后发生的变化。炸街车是市民夜里的噩梦,厦门、泉州等地安装抓拍神器,严查严打飙车扰民,群众拍手称快。
“晴天起扬尘,雨天漫泥浆,路过一身灰……”针对群众投诉的扬尘污染,开展点题整治,筑牢“防尘墙”,守护蓝天白云。
“不仅要做群众看得见的事,群众看不到的好事也要做好。”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减废降碳,倡导绿色生活。厦门因地制宜建立智慧化垃圾投放体系,让低值可回收物“变废为宝”,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福州城区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资源化利用率达88%以上,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和配套管网建设,打造会“呼吸”的城市,将海绵城市建设列为宜居环境建设、民生基础设施补短板、城乡建设品质提升行动的重要内容,从抓试点海绵向推进全域海绵转变。
逐绿生金 “美丽”经济加速跑
逐绿生金,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强大的磁吸效应,美丽生态孕育出美丽经济。
位于闽江源头的南平市,是福建的生态屏障。依托良好的生态根基,当地生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在这里,一根竹撑起一片绿色产业,全市竹产业总产值超过48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小到牙刷、吸管,大到家具、板材,各类竹产品畅销世界。福建大庄竹业科技有限公司主打的户外竹材系列产品获国际EPD绿色认证,产品广泛应用于港珠澳大桥观景平台、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等重大竹工程项目。“‘以竹代塑’‘以竹代木’‘以竹代钢’将是大势所趋。”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南平市正向千亿竹产业集群进军。
园博苑花展、天竺山桐花旅游节……厦门“赏花热”方兴未艾,花事盛会吸引了一批批游客。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得益于海上花园城市的高颜值,才让“赏花经济”迸发出活力。海沧区仅1.65万亩的种植面积就创造出106.5亿元的总产值。
因绿而美,因绿而兴,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泉州践行生态+城市的理念,转变发展模式,创新引导企业运用新技术、新材料,实施绿色低碳生产。不仅跑出泉州速度,还打造出泉州质量。
宁德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几年来立足山海特色资源,弱鸟先飞,探索美丽与高质量发展同频共振的路径。引龙头、强链条、建集群,绿色创新不断拓展,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等世界级企业破土而出。经济总量跻身百强城市,实现从落后到领跑的宁德跨越。
莆田加快鞋服、食品、工艺美术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进建设绿色高质量发展先行市。
……
现代化城市与大自然水乳交融,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得益彰。“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综合处处长林燊表示,接下来将通过实施“万里福道网”建设、空气清新、碧水整治等十大行动,让城市“颜”“值”同升,不仅宜居,还宜业宜游,做大绿色低碳幸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