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碳市场交易额突破6.9亿元!

来源:自然生态环境调查网    作者:程竹青    人气:    发布时间:2022-06-02    

  蓝天白云,清水绿岸。

  重庆市民杨璐每每骑行在山城的滨江路上,总会被眼前的迷人风景所沉醉,更深深地感受到重庆近年来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了。

  感同身受的还有更多的重庆市民,他们把重庆的青山绿水晒在朋友圈,被幸福点赞。

微信图片_20220602121255.jpg

  发布会现场。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6月2日,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吴盛海在《2021重庆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新闻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印证了这份属于重庆的幸福账单:2021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总体水质为优,20个监测断面水质均为Ⅱ类。74个纳入国家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98.6%,高于国家考核目标1.3个百分点;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26天,比2017年增加23天,其中优的天数为146天,良的天数为180天;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

  一组组鲜活的数据反映的是自2021年以来,重庆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在会上,吴盛海介绍了重庆2021年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具体成效及措施。

  在蓝天保卫战方面,重庆实施“一区一策”精细管控和空气质量精准预报,强化联动治污和区域协作,重点控制交通、工业、扬尘和生活污染,持续开展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和夏秋季臭氧污染防控行动。2021年完成7大类2000多项工程措施,实现蓝天常驻。

  在碧水保卫战方面,重庆严格落实市级总河长令,去年来,完成2座、新开工6座工业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新改扩建11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完成243座乡镇污水处理设施达标改造,建设改造1890公里城镇污水管网,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8%以上。开展三江入河排污口整治,实施打击污水偷排直排乱排专项行动,船舶码头污染物接收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27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完成。

微信图片_20220602121311.jpg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吴盛海在发布会上介绍情况。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在净土保卫战方面,重庆新(改、扩)建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单位11家,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农村污染治理,累计建成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1600余座。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

  重庆碳市场交易额突破至6.92亿元

  为确保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实现,重庆建立起的活跃的碳市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吴盛海表示,重庆作为西部地区唯一试点省市,于2014年6月正式启动碳市场运行。目前,纳入重庆地方碳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共有152家。

  “通过不断采取完善制度规范、严把数据关口、狠抓履约管理、强化改革创新等有效手段,重庆碳减排效应已逐步显现。”吴盛海介绍,目前,重庆已累计实施碳减排工程项目近80个,有力推动全市碳减排工作,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与此同时,重庆碳市场交易也实现了量价齐升,截至2022年4月底,重庆地方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3363.83万吨,成交金额达6.92亿元。

  事实上,重庆碳市场作为试点的地方碳市场,进行了很多的尝试。比如为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与参与主体范围,探索开展包括碳质押贷款等金融业务,开展碳普惠活动等。“对重庆来说不仅是起到了先行先试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也率先开启了重庆的绿色低碳发展。”吴盛海表示。

  此外,为应对气候变化,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重庆还同时加快构建重庆市碳达峰碳中和领域“1+2+6+N”政策体系,建成上线全国首个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平台——“碳惠通”,组建全国首个区域性气候投融资产业促进中心,在全国率先将碳排放管理纳入环评和排污许可,并编制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提升环评服务效率,优化营商环境

  作为西部投资发展的热土,近年来,重庆不断吸引各类企业融入重庆发展。

  优美的生态环境与创新优化工作方式、方法,提升环评服务效率和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相结合,重庆让入渝企业发展跑出加速度,促进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微信图片_20220602121318.jpg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邦平答记者问。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邦平在发布会上介绍,去年以来,重庆实施环评审批正面清单,24大类78小类项目免于办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手续。创新举措服务环评审批,制定实施《“十四五”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工作实施方案》。推动“一件事一次办”服务套餐上线,应设尽设行政权力事项全部覆盖。研发全国首个“三线一单”智检服务系统及“建设项目选线选址环境准入自助查询系统”APP,助力招商引资项目落地。优化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去年,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审批109个项目环评文件共节约481个工作日。

  同时,重庆坚持“放管服结合”“分类精准下放”。修订并发布《重庆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分级审批规定(2021年修订)》,将半导体材料制造等项目环评审批权下放到区县,把水泥制造等环境影响大的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上收。同时加强对区县生态环境部门下放事项的指导,建立健全下放事项监管长效机制,确保下放的行政权力事项“接得住、管得好”。

  “作为全国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的6个城市之一,重庆目前正在积极推进探索实行惩罚性赔偿制度。在生态环境领域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监管机制等营商环境创新试点改革事项,”王邦平表示,未来,重庆将保持战略定力、坚守阵地、巩固成果,推进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责任编辑 吴运竑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