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源的安全管理一直是辐射安全监管工作的重点。如何筑牢放射源安全监管屏障,确保公众和环境安全?
近年来,浙江省聚焦移动探伤放射源、移动探伤作业集中区域和废旧放射源处置3个辐射安全高风险点,以目标结果为导向,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健全放射源闭环安全管理机制,有力有效保障全省辐射环境安全。
移动探伤放射源监管实现精准智控
在杭州市西湖区留下工业园杭州华安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放射源储源库,安全员用放射源出入库智能一体机扫描移动探伤源上的二维码,不到两秒钟,设备传来清脆的“出库成功”提示音。“以往需要手工录入出入库信息,现在一扫就好了,方便很多。”
“放射源已出库。”另一边,杭州市生态环境局西湖分局工作人员手机里安装的浙江省移动探伤放射源APP已经可以查询到变动情况。轻点屏幕,这枚放射源的准确经纬度坐标、实时活度、所属源库、出入库记录等信息一清二楚。“一般情况下可以查看放射源近3个月的活动轨迹。”这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一精细监管目标的实现,得益于浙江省移动探伤放射源在线监管系统的建设。为破解移动探伤放射源监管难题,浙江省生态环境厅根据生态环境部统一部署,按照“数字赋能、技术可靠、经济可行、操作简单”原则,以“实时定位”为突破口,开展浙江省移动探伤放射源在线监管系统建设,经过一年多调试,系统1.0版已投入运营。
这一系统采用卫星定位、电子围栏、二维码识别等技术集成,实现对放射源出入库、现场作业等全流程监管,有利于生态环境部门精准掌握整个辖区放射源数量及作业分布情况。当放射源出现诸如终端离线、未正常出入库等异常信息时,在线监控还会自动报警。
“依托此系统,监管部门可以及时获取放射源运转轨迹、及时发现放射源位置异常、及时锁定放射源失控范围,并杜绝企业未经报备私自作业、企业之间借用放射源、设备长时间未入库等情况,提升了生态环境部门数字化监管能力、企业对放射源的管控能力和作业人员规范操作意识。”浙江省生态环境厅辐射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统计,目前浙江省共有注册γ射线移动探伤单位10家、移动探伤放射源257枚、省外移动探伤放射源76枚,已累计安装监控终端省内探伤机258台、省外探伤机288台,创建放射源暂存库信息63个,存储出入库记录13.8万条。
确保移动探伤作业集中区辐射环境安全
在浙江,随着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宁波镇海炼化基地等大石化项目相继落地,移动探伤放射源呈现高度集聚、高强度作业状态。如何确保区域辐射环境安全?浙江省按照“安全第一、管服并重、压实责任、严格执法”的原则,探索出了一条移动探伤作业集中区监管新路径。
虽已入夜,位于舟山市岱山县鱼山岛上的舟山绿色石化基地放射源移动探伤作业现场仍十分忙碌。各家探伤单位的工作人员正携带探伤仪,对输油管线、压力容器等设施设备的焊缝进行无损检测。“以前放射源都是探伤单位各自管理,现在由业主单位集中管理和统一调度,出库就要领取作业票。”探伤作业人员告诉记者。
据了解,在这座约23平方公里的小岛上,高峰期有20余家探伤单位200余枚高风险移动放射源集中作业,极易发生人员误照射或放射源丢失事故。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坚持以制度促规范、以规范促安全,牵头制定《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建设期间高风险移动放射源探伤作业辐射安全监管行动方案(2020—2022 年)》。同时,指导舟山市生态环境局出台《舟山市绿色石化基地高风险移动放射源探伤作业辐射环境安全监管工作制度》《舟山绿色石化基地γ射线移动探伤作业辐射安全管理实施细则》等文件,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地方监管责任,建立全流程管控体系。
“我们结合日常管理情况,对探伤单位开展规范考核和信用评价,实行红黄牌制度,一次黄牌警告整改,两次红牌将解除移动探伤作业合同关系,以此推动落实主体安全责任。”舟山绿色石化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日前,舟山市生态环境局岱山分局和鱼山管委会组成联合检查组,对某探伤单位夜间射线作业安全进行突击检查时,发现这家单位存在现场作业区域警戒线设置不规范、安全信息公示牌信息不全等违规问题,要求企业立即整改,并对企业负责人进行约谈和内部通报。
“我们将进一步对项目的安全管理特别是辐射安全管理工作进行全面梳理和自查,深入整改。”这家探伤单位相关负责人表示。
以“全覆盖、零容忍、严处理”为执法准则,2018年以来,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共开展日常检查807余次,检查探伤单位600余家(次),对夜间作业现场执法检查134余次,发现各类问题216项,全部督促企业完成整改,出具限期整改通知书26份,对10家违规作业单位约谈警告,对4家违法单位立案查处,处罚金额9.15万元。
建立健全废旧放射源送贮闭环管理机制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放射源替代技术的更新推进,企业关停转产,报废或闲置放射源大量产生。如何破解废旧放射源送贮难题?浙江省坚持以“政府埋单、惠企利民、有奖激励、闭环管理”为原则,建立了“企业主动申报、属地督促落实、省级财政埋单、省站组织送贮、违法举报有奖”的废旧放射源送贮闭环管理机制。
“2021年,我们开展了‘废源清零’专项行动,实施‘免费送贮废旧放射源’惠民政策,凡收贮至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的废旧放射源,均实施免费运输和收贮,提高企业主动申报送贮的积极性,降低废源流入社会风险。”浙江省生态环境厅辐射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绍兴柯桥恒鸣化纤有限公司的18枚Co—60废旧放射源,就是“废源清零”行动的首个对象。据了解,这家公司于2018年8月通过司法拍卖所得资产中的4套聚合装置中,含有18套Co—60放射性液位计。2021年,公司改造生产线技术工艺,淘汰落后聚合设备,这些闲置的放射源就成了企业的一块“心病”。
了解到相关情况后,浙江省生态环境厅积极协调、制定科学合理收贮方案,组织省辐射站专业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技术规范开展收贮,最终18枚放射源安全运抵浙江省城市放射性废物库。
2021年以来,浙江省已免费安全收贮124家企业的废旧放射源451枚,成功避免了1起放射源失控事故、两起放射性物质熔入金属制品事件,发放奖励1.5万元。
“在去年‘废源清零’行动的基础上,今年浙江省再一次全面排查放射性物质使用单位,彻底摸排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存量,目前已排查废旧放射源108枚、放射性废物46.05千克、历史遗留放射性污染铜材5843千克。下一步,我们将力争在6月底前完成各类废物的收贮和解控工作,7月底前完成省城市放废库的清库,坚决守好辐射安全底线。”浙江省生态环境厅辐射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责任编辑 吴运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