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襄阳市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打造“绿色襄阳”“低碳襄阳”。目前,襄阳市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27家、省级绿色工厂30家;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5.96%;已有36家企业纳入湖北省碳交易市场管理,6家发电企业将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管理,企业履约率保持100%。
精准治污,守护蓝天白云
“空气好,环境好,心情就好,这样的幸福看得见、摸得着。”近日,市民李姗姗相约朋友登上扁山,拥抱蓝天,心情格外舒畅。
今年1月—5月,襄阳优良天数105天,优良率为69.1%,同比增加4.9个百分点,PM2.5平均浓度56.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5%。
襄阳市聚力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以污染物总量减排为核心,统筹推进转型、治企、减煤、控车、降尘,不断增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能力。
企业是污染物排放的主体,也是环境治理的关键环节。襄阳市大力推动钢铁企业和水泥企业开展超低排放改造。湖北立晋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完成有组织排放超低排放改造,武钢集团襄阳重型装备材料有限公司完成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超低排放改造。4家水泥企业中,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葛洲坝宜城水泥有限公司、湖北谷城泰隆水泥有限公司已完成第一阶段超低排放改造,葛洲坝老河口水泥有限公司已完成改造。
围绕铸造、化工、水泥、工业涂装等行业,襄阳市精心谋划实施600个大气治理项目,目前已完成347个,完成率56.9%。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铸造分公司关停老厂区,投资9.2亿元打造新一代绿色铸造智能工厂,配置先进环保设备处理废气,颗粒物排放由30毫克/立方米降低至9毫克/立方米;车间顶部铺设的光伏屋面,年均发电量1125万千瓦时。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积极推进5G医药化工智慧园建设,依托物联网,企业能源消耗量降低了10%,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0吨;生产成本降低了10%,节能降本约1000万元。
流域治理,打造碧水绿岸
盛夏时节,盐池河水流清澈、两岸葱绿。
今年,谷城县盐池河等9条小流域纳入流域综合治理任务。目前,流域沿线已完成田河、堰河、下七坪、何湾、谢湾社区部分河道治理,并完成绿化、亮化、健身步道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这是襄阳市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的一个缩影。襄阳市印发实施《襄阳市2024年重点流域水质提升攻坚工作方案》,对滚河、唐白河、蛮河等重点流域水质断面实施“一断面一策”精准管控,督导攻坚举措落地见效。
襄阳市还与十堰市、荆门市及河南省南阳市等地建立汉江、唐白河流域联防联治机制,与神农架林区签订南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加强信息共享、联合执法和协同共治,每年筹集补偿保证金1400万元,压实上下游地区保水护水责任。
持续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宜城市莺河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成为全省首个、全国15个幸福河湖建设试点之一,汉江襄阳段获评省级美丽河湖。持续推进汉江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交办襄阳市990个整治任务已完成971个,完成率98.08%。
目前,汉江水质常年稳定在Ⅱ类。2023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连续5年达到100%,28个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首次实现100%,9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稳居全省水环境质量第一方阵。
追“新”逐“绿” ,释放绿色发展动能
作为全国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襄阳积极开展碳达峰试点工作。积极布局节能环保产业,推动城市绿色发展,打造低碳环保的典范之城。
襄阳市紧抓能源结构转型契机,依托自身丰富的磷、硅、钒矿资源优势,围绕“资源—材料—电池—应用—回收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全生命周期产业链,着力延链条、扩规模、拓应用,吸引了比亚迪、吉利科技、赣锋锂电等优质企业来襄投资,助力襄阳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过去一年,东风纳米12万辆S31新能源乘用车下线上市,中力5万辆新能源叉车整车量产,比亚迪30GWh动力电池16条生产线全部投产,襄阳市成为湖北唯一、全国7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之一。
目前,全市拥有节能环保规上企业91家,培育了以骆驼集团为龙头的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以顺博铝业为龙头的有色金属再生利用,以万洲电气为龙头的节能电机控制等3个百亿产业集群,年产值超过500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10%以上。襄阳市已形成高新区高效节能产品及装备制造基地、谷城县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老河口市国家循环园区三大环保产业片区,拥有废铅、废铝、废旧钢铁、废塑料、农林生物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5条完整产业链。
襄阳市先后获得“全国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优秀城市”“全国首批创新驱动示范市”等,成功创建五星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第二批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
下一步,襄阳市将加快低碳转型,力争到2025年,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循环化改造、绿色园区建设的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占比达到100%,城市重点行业工业企业碳排放强度降低18%以上。
(责任编辑 杨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