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奋力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时代画卷

来源:天眼新闻    作者:田勇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7-23    

  乌江碧波逶迤,在沿河自治县的崇山峻岭间绘就百里画廊。仲夏清晨,薄雾轻笼霸王谷,飞瀑溅玉,群鸟和鸣,宛如仙境。这方灵秀水土,正澎湃着绿色崛起的时代强音。

  立法护江、设立“生态日”,沿河以法治行动守护母亲河,筑牢生态屏障。群山之巅,百米风机巍然矗立,“转一圈就是6度清洁电”,晓景乡风场年减碳5.3万吨,绿电产业为高质量发展注入零碳新动能。

  昔日荒坡蝶变“金山”。中寨万亩“感恩茶”吐翠,茶农笑称“金叶子”;南庄空心李树挂满“仙果”,冷链物流夕发朝至,“李中茅台”年产值8.8亿元,带富19.6万群众。

  从守护绿水青山到收获金山银山,沿河自治县正以“生态立县、绿色崛起”为笔,在黔山秀水间奋力书写着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暮色中的沿河中寨镇层峦叠翠,志强村茶农杨胜强走进茶山,看着满目翠色喜不自胜。“浙江那边叫它‘白茶’,咱唤它‘金叶子’哩!”顺着他手指方向,片片茶垄在晚风里翩然摇曳,如同镶嵌在群山间的绿色诗行。

  七年前的清明,这里还是另一番光景——卡车深陷泥泞毛坯路,年轻人远走他乡,老人守着贫瘠土地石缝刨食,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元。2018年盛夏,360万株浙江安吉“白叶一号”茶苗跨越山海扎根中寨。

  当货车驶入泥泞山路,村民挥锄开道的场景,成为产业革命的时代剪影。彼时赶着马车进城卖粮、三陷泥潭的杨胜强未曾想到,乳白色的嫩芽竟能改写命运。

  2021年,首批茶苗投产,茶青单价从最初的8元每斤涨到30元每斤。杨胜强承包的32亩茶园,当年卖茶青收入5万元,“比种十年苞谷赚得还多”。那一年,中寨镇的茶园面积突破5000亩,外出务工青年开始回流。

  随着茶园面积不断扩大,全镇相继衍生出6家茶叶加工厂,年加工高端干茶可达2.5吨。茶产业还带动运输、包装、餐饮等配套产业发展,2024年相关产值突破3000万元,昔日“零产业”乡镇已蜕变为“万亩茶乡”。

  近年来,依托中寨“白叶一号”感恩茶的影响力,沿河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壮大经营主体,扩大种植面积,提升品牌效应。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有15.81万亩,2024年产茶1.258万吨,产值达13.7122亿元。

  百里外的沿河沙子街道南庄村,昔日荒坡已实现“点石成金”。果农黎勇蹲在李树下感慨:“当年外村姑娘绕道走,邻里为抢瓢水打破头。”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沉睡的空心李产业,政府将石漠化治理与特色种植深度融合。

  2014年以来,沿河立足县域石漠化生态实际,积极整合退耕还林等生态保护政策,把发展空心李同石漠化治理结合起来,坚持打造山、水、城、文化共生共融的宜居城乡,逐步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同时,每年举办李花节、李子采摘节、“李王争霸赛”等活动,擦亮空心李“人间仙鲜果·李中茅台”的金字招牌。使其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优质李金奖”等殊荣。

  如今,沿河全县9.28万亩李园年产值可达8.8亿元,南庄村果农冉茂江靠200多棵李树年赚6万元,冷链物流实现“夕发朝至”,每年上千吨李子乘电商翅膀飞往北上广深,19.6万群众通过这枚“人间仙鲜果”走上致富道路。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