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江西省生态环境厅获悉,江西省环境应急准备能力实现快速提升,通过不断强化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等举措,已基本建成“一小时应急物资调用圈”,环境应急物资信息库规模目前位居全国前列。
据了解,江西省各级政府持续发力,将企业环境应急装备和储备物资纳入储备体系,通过“政府储备、企业代储、第三方服务支持、企业生产保障”等方式,全力打造快速响应的应急物资调用网络。
在应急物资保障能力方面,江西成效显著。2023年,江西省政府印发生态环境监管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方案,为应急物资保障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指明方向。2024年,全省政府批复的应急物资保障资金达1645.85万元。其中,宜春地区申请资金 673.8325万元并建立6个区域中心站。按照市级30万、县级15万的资金标准,全省新建市级环境应急物资库10个、县级48个。三年行动以来,省市县三级应急物资库不断完善,各级配备了无人机、应急指挥车(船)等38个品目的应急装备,江西省生态环境应急调查中心购置的个人防护、检测仪器等器材达38类602件。
江西通过抽查检查、属地排查等方式,推动应急物资信息库的建立与完善。2022年,全省仅有438个环境应急物资信息库、6933条物资信息;截至2025年7月,信息库已扩充至3043个,物资信息达37013条,较2022年新增信息库2605个、物资信息30080条,同比增长分别为594.7%、433.8%。目前,在生态环境部环境应急指挥平台中,江西省的物资库信息已位居全国第一。

图为在江西万安县柴油车侧翻事故中,就近调集数十吨吸油毡迅速进行现场铺设,防止污染扩散。
值得关注的是,江西省已基本建成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三位一体”模式。各地在统筹储备基础上,依托生产企业实现产能储备,依托重点企业实现协议储备,优化储备布点。以上饶、抚州等地在饮用水水源地设储备点,萍乡、新余将仓库设在园区污水处理厂等为代表,形成了科学的储备布局。九江市依托7家企业构建了涵盖污染物降解、吸附等类别的产能储备体系;赣州、宜春等多地则与工业园区及骨干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打造多层次应急物资保障网。
“一小时应急物资调用圈”的成效已在实践中显现。2024年11月,宜春市经开区一起突发环境事件中,当地通过应急物资信息平台紧急从周边调集近百吨硫化钠,1小时内运抵现场;2025年4月,吉安万安县柴油罐车侧翻事故中,依托储备体系快速调运吸油毡等物资,有效控制了污染扩散。
“今年我们持续完善环境应急物资信息库建设,督导各地做好应急物资信息核实、补录及更新,通过新建、共享、代储等多种方式储备应急物资,确保当地对辖区内环境应急物资底数清、情况明,紧急需要时能及时、有序、有效地获取并应用。”江西省生态环境应急调查中心二级调研员张华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