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以来,襄州区委、区政府提前谋划、提前部署,9月初召开全区秋冬季秸秆禁烧工作动员会,各镇(街、区)层层动员、层层发动,将会议精神和工作任务传导到基层一线,落实到村组农户。截至目前,全区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稳步推进,总体可控。
一是严把“准入关”
强化农机准入管控,对本地农机户参加秋季收割作业的,必须提前到各镇农机服务中心办理作业准入手续;对于外地跨区作业的农机,设置固定接待服务站办理有关手续,确保每台收割机械均安装有秸秆切碎还田装置。与村委会、种植户、农机主签订《控茬收割作业承诺书》,对不落实控茬收割的农机主或所在合作社列入“黑名单”,今后不允许进入襄州区作业,不再享受有关农机补贴。同时把秸秆捡拾、打捆、粉碎还田等机械纳入农机具购置补贴目录,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目前全区发展秸秆捡拾装备200多台套,粉碎还田机械1500多台套。
二是当好“宣传员”
切实做好结合文章,将秸秆禁烧工作与共同缔造、流域综合治理、就地城镇化和“双集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工作等相结合,采用广播喇叭、悬挂横幅、移动宣传车、召开村民会议、发放“一封信”等低成本、接地气、多样化的宣传方式,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三是筑牢“防火墙”
实行“区统筹、镇包村、村落实、组管片、户联防”的四级联防联控机制,将禁烧任务细化到田间地头,责任落实到村组个人,确保“空间覆盖无空白、责任落实无盲点、监督管理无缝隙”;区禁烧办统筹13个区直禁烧督导组开展横到边、纵到底、高频率、高强度地巡查检查,一线发现问题、就地解决问题;对擅自焚烧秸秆的行为,坚决依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规定严厉查处。
四是用好“千里眼”
利用“蓝天卫士”视频监控系统104个高清摄像头,对全区火点黑斑实施全天候、全方位监控,通过“铁塔-高清摄像头-云计算-手机客户端”模式,第一时间反馈视频图像,锁定火点位置,实行“交办-处理-回复-核查-办结”全过程链条式管理。对发现的黑斑火点,要求在“蓝天卫士”预警后2个小时内处置完毕,对未按时处置的,“一次通报、二次约谈、三次问责”。
五是做实“产业链”
依托农机大区、畜牧强区优势,结合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项目,加大秸秆回收利用主体扶持,构建秸秆收运储利用体系,推动形成秸秆肥料化、饲料化为主,原料化、能源化、基料化为辅的“五化”利用统筹推进的格局。目前培育市场主体80余家,覆盖襄州全域,年收集秸秆量可达140多万吨,回收的农作物秸秆除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外,远销广西、云南、陕西、内蒙古等多个省市。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从2019年的91.49%提高到2023年的95.06%。
(责任编辑 姚妙条 校对 吴运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