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来,全省立生态资源领域犯罪案件1.3万余件,移送1万余件1.6万余人,办理部督案件41件、厅督案件294件。”近日,记者从四川省公安厅获悉,近年来,四川省公安厅在打击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犯罪工作方面,以实施生态警务为载体,严厉打击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犯罪,有效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领域矛盾风险,扛起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的政治责任。
强化专业力量。四川公安着眼生态保护大局,保留森警队伍作为生态保护专业力量。按照“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要求,打造专业带动机制作为实施生态警务的基础工程。剖析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特点,提升专业素质、赋能专业实战。连续两年组织生态环境资源犯罪侦查大比武活动,培养一批实战领军人才、复合业务骨干。
强化履职能力。编印森林火灾、野生动物案件、非法捕捞案件执法指引,结合“百万警进千万家”和四川公安“万名机关民警下基层上一线”活动,定期送教实战一线。探索出四川公安生态警务“12345”建设思路,培育出阿坝“生态警务”、甘孜“林草警务”、雅安“熊猫警察”、达州“巴山生态义警”等工作品牌,形成省级牵头、市县主动、因地制宜、服务实战的整体格局。
组织部署强打击。扎实推进“昆仑”“春风”等专项行动,部署开展“新篇”“谋治”“保护生态”等系列行动,把打击矛头对准环境污染、破坏耕地、非法捕捞、破坏生物多样性和毒害古树名木等违法犯罪。服务保障若尔盖国家公园建设,积极保障黄河流域高寒泥炭沼泽湿地、重要水源涵养地等治理,坚决整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
探索生态警务品牌。达州打造“巴山生态义警队”,形成党政引领、公安牵头、部门参与、基层主战工作格局。阿坝结合当地民俗特色,发展出高僧大德宣讲团、农村支客师生态保护宣讲队、摩托车(马队)宣讲队、女子生态巡护队等群防群治队伍。
健全生态保护机制。坚持“恢复性司法”理念,联动相关部门,刑事打击同时推动补植复绿、复耕复垦,实现政治效果、社会效果、法律效果相统一。联合检察院、法院、林业部门共同打造“生态诉讼+生态司法+生态恢复+碳汇补偿”的工作新格局。
(责任编辑 杨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