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嘉兴海宁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以建设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保护铁军为宗旨,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数字赋能监管能力提升等执法队中心工作,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高地提供坚强保障。
以廉筑基 练兵强能
“我们建立了全体执法人员廉政档案,实行一人一档,进一步摸清干部‘廉情’底数,并且设立‘廉情信息点’,收集对党员干部的廉情反映。每次业务培训会开始前我们都要先进行政治理论学习,全面提升执法干部队伍政治能力。”嘉兴市生态环境局海宁分局党组成员、海宁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队长陈佳杰介绍。据悉,海宁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注重“执法检查对象、执法检查过程和执法案件办理”三个规范,打造执法规范“事前定”、执法行为“事中督”、执法问题“事后究”的闭环模式,被确定为海宁市清廉建设先进单位。
同时,在筑牢思想根基的基础上,海宁分局还通过实战、练兵、比武,持续强化执法队伍的整体素养。分批次分层级在大都市实战练兵基地开展在线监控、无人机操作以及新装备运用等专项业务培训,在周王庙培训基地开展全员培训,组织开展“我的案件我来讲”等活动……海宁分局全面提升队员无人机执法运用、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现场检查、VR现场模拟执法、红外热成像仪等新装备的运用以及对案件评查能力,培养选拔执法尖兵。
2024年,海宁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在嘉兴市组织的实战技能比武活动中获得集体一等奖,继2023年后蝉联集体一等奖,同时获得2023年履职考核第一名。2023年以来,参加嘉兴练兵比武的10名同志分获一、二、三及优胜奖,参与北方帮扶的3名同志被生态环境部发文表扬。
刚柔并济 共筑绿盾
近日,海宁市首个“环管员之家”在海昌街道智慧港工业社区揭牌成立,这也是全国首个“环管员之家”。该阵地成立后,将通过建设环保法律法规宣贯主阵地,重点为企业提供环保业务培训等,提升企业自查自管能力,打造监管端“环保+”服务品牌,建立供需双方直联机制,开通供需对接“直通车”,将先进治理技术、治污样板第一时间共享给重点排污单位。
2021年,海宁首创企业环管员制度改革,目前已经在10个镇街成立环保协会,723名环管员完成培训并取得证书,开展17期继续教育培训,编印、发放相关服务手册3000余份,创新“你点单、我配餐”自助式课堂超市模块,上架10堂课程;在全市率先建立环境医生专家库,2023年以来共计在线诊疗33家次、线下会诊并提供整改方案364家次全面建设环保法律法规宣贯主阵地,全面提升企业环境自治水平。
同时,海宁聚焦重点区域、行业和关注领域的水、大气、固废等环境要素,持续深化落实“双随机、一公开”为主要方式的执法监管模式,累计抽查污染源对象1054家次,发现问题598家次,问题发现率56.74%,整改率100%,并联合公安机关开展打击危险废物和污染源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行动。截至目前,移送公安机关涉刑案件4起,打击力度居嘉兴前列。
聚焦跨区域环境治理的难点,海宁建立海宁-临平,海宁—桐乡,长安—钱塘新区边界联合执法工作机制,为协调解决跨界环境污染问题打下了坚实基础。2023年以来,共召开6次联席座谈会,开展 24次联合执法检查行动,出动76名执法人员,检查企业48家次,发现各类环境问题35个。
赋码智治 预警帮扶
在海宁,2500多家企业纳入了“E企管”健康码申领范围,领码率实现100%,生态环境部门利用“E企管”赋码结果开展精准监管与服务,综合指数居嘉兴5县2区首位。
为优化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海宁市全面推广应用环保“E企管”健康码,为企业建立环境健康电子账户。推广中,企业反映外资、台资或是老年人在申领时比较困难,为此,海宁分局开动脑筋,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确保“一企一码”落实到位。
“我们可以通过‘E企管’平台,对企业的排放口基础设施进行每日的巡检,后台也可以看到企业的一个现场管理情况。”海宁市生态环境保护行政执法队工作人员正在向企业环保管理人员现场演示环保码各项功能板块,为对方申领了“E企管”健康码。同时,各中队还推出了上门帮领,并通过微信群接龙、发放宣传资料、播放宣传片等方式,让企业家家知晓“E企管”健康码,主动进行申领。截至目前,全市2543家纳入“E企管”健康码申领范围的企业全部赋码运行。
根据“E企管”绿、黄、红三色附码情况,海宁分局对企业实施精准监管与服务,2023年以来推送554条红码企业触发式现场检查,均有效闭环,“E企管”综合指数在五县二区居于首位。同时,主动靠前做好指导帮扶,2023年以来企业预警提醒读取37827条,预警读取率99.58%。开展自查企业202家,自查企业开展率96%。积极推进积分抵扣行政处罚罚款,共抵扣14起案件,抵扣罚款16.9万元。
(责任编辑 杨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