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兰察布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总面积5.45万平方公里,是内蒙古距离北京最近的城市,是连接华北、东北、西北的交通枢纽,也是我国通往蒙古、俄罗斯及中亚和欧洲的重要通道。境内遍布远古遗迹、森林湖泊、温泉火山,草原形态丰富,被誉为“草原博物馆”。拥有“显山、露水、透绿”的城市园林景观,是休闲养生的“天然氧吧”。夏季平均气温18.8℃,素有“中国草原避暑之都”美誉。绿色能源供应充足,有效风场面积占全国十分之一,是国家一类风资源区。

图为霸王河。于宝摄
近年来,乌兰察布市紧紧围绕办好“两件大事”,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2020年和2021年自治区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乌兰察布市均为优秀。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由2019年92.6%提升到2022年95.9%,6个国考地表水断面,除岱海白庙子断面已落实差异化考核外,其他5个断面水质全部达到或优于Ⅲ类,优良水体比例100%,全市危废安全处置率100%,无受污染耕地。“三山两河”生态建设工程让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35平方米,先后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被誉为“建在玄武岩上的美丽园林城市”,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生态之城。
持续精准发力,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草原新城
乌兰察布市坚持以城市园林、道路林荫为目标,结合全市气候、生态特点,采取见缝插绿、见空补绿等措施,不断提高园林绿化建设的档次品位,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人居环境。全市拥有林地1046.39万亩,草地5138.4万亩,湿地49.18万亩,林草覆盖率达75.19%。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自然资源,把文旅康养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全力发掘这片土地的潜在价值:兴和县卢家营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苏木山森林公园成功入选全国星级生态康养基地 。随着林胡古塞、辉腾锡勒、格根塔拉,红召九龙湾、红崖台地、乌兰哈达火山……这些名字逐渐被人们熟识,“避暑之都、康养休闲”的地区形象已然成为乌兰察布发展康养产业的金字招牌。一座特别宜居、宜业、宜游的年轻、时尚、创新、开放的草原新城,以崭新的面貌,热情地迎接八方宾客的到来。

图为夕照苏木山。 邢俊峰摄
创新思路举措,全面提升境内水生态治理水平
综合治理让岱海再绽光彩。岱海流域60万亩耕地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岱海周边15万亩耕地推广有机肥;封停机电井1001眼,对岱海周边26万亩水浇地实施“水改旱”,节水改造6.6万亩,年节约地下水2900多万方。实施岱海电厂水冷改空冷工程,严禁取用湖水、生产抽取地下水,年节约岱海湖水和周边地下水1100多万方。拆除清理岱海流域内养殖场、种植户183家,腾退恢复湿地4.8万多亩。
经过不懈努力,岱海湖面缩减速度明显放缓,治理后较治理前年均少缩减0.3平方公里,岱海周边地下水位平均回升31厘米。流域生态环境逐渐向好,参与评价的18项主要水质指标均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岱海流域8条有水河流水质类别总体改善,达到治理目标。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湿地内鸟类种类由68种增加到94种,2022年国家一级珍稀保护动物大鸨数量达到70多只。
保护修复齐抓使察汗淖尔重现亮丽身姿。对察汗淖尔流域进行科学划区、分类保护,多措并举促进流域生态全面好转。在湿地保护修复区,重点实施察汗淖尔湿地公园建设项目,围栏封育64.31平方公里,2022年12月正式获批内蒙古商都察汗淖尔国家湿地公园。在地下水超采重点治理区,共封停机电井2293眼、拆除喷灌圈676套;实施完成“水改旱”试点项目24万亩;压减高耗水作物14.7万亩。在流域涵养保护区,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6.61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2.59万亩、森林抚育3万亩;完成退化防护林修复工程5万亩,累计飞播种草1.2万亩。2022年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9.6%。湿地内针茅、披碱草等99种植被长势向好,遗鸥、草原雕等国家一级保护珍稀动物首次出现,记录监测到的动物种类已经达到 119 种。
发展现代能源经济,切实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
立足自身实际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引进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优势企业,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布局。乌兰察布市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模式成为全区样板,内蒙古首个电网侧储能电站成功并网,截至2022年,全市并网电力装机总容量达1590.43万千瓦,风光储新能源装机占比达48%。积极推进风电供热示范工作,截至2022年,实际供热面积达到103.5万平方米;在察哈尔高新技术开发区规划智慧低碳大数据园区建设,并依托石墨电极、负极材料等高附加值产业在察右后旗、察右前旗等地建设新型零碳工业园区,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转型升级促进高质量发展。乌兰察布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推动数字信息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建成基础设施完善的大数据产业园,获批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用“大数据”产业,点亮“草原云谷”新名片。
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乌兰察布在铁合金行业发展方面拥有一系列新尝试、新探索,鼓励企业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通过互联网+、5G+等数字化改造,提升企业管理效能。丰镇智慧园区试点建成运行,多蒙德、新太元等企业实施了5G智慧工厂建设。新太元、新太等企业“机器换人”项目投入使用。提出淘汰退出一批、技改升级一批、延链强链一批的“三个一批”改造原则和除尘密闭化、能耗值标杆化、资源循环利用化、智能化、绿能化的“五化”改造具体措施。全市退出产能134万吨,腾出能耗200万吨标准煤,对普通合金矿热炉进行全面优化升级;对于国家未要求密闭的特种合金矿热炉,已与科研院校合作,编制技改、智能化升级等指导手册,在国内率先试行密闭。因企施策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全市18家“点天灯”企业全部实现余气回收利用。
同时,积极推动铁合金废渣资源化利用,通过配套水泥、岩棉生产线,年可消纳铁合金渣47万吨,真正实现变废为宝。乌兰察布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铁合金生产地级市,2022年总产量占全区69%以上,占全国23%以上,铁合金整体工艺技术污染治理水平全国领先。
(责任编辑 吴运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