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流域安全底线,襄阳筑牢鄂北生态屏障

来源:自然生态环境调查网    作者:李丹    人气:    发布时间:2023-07-14    

  城依水存,水随城在。被汉江揽在臂弯里的襄阳,每一次呼吸都与水息息相关。

  境内195公里汉江流长,985条河流潺潺而行,1210座水库波澜不惊;再加上中心城区的“一江碧水穿城过,十里青山半入城”,它们共同写就了“山水城洲”和谐共生的生态底色。

  守住流域安全底线,建好鄂北生态屏障,对于大力发展襄阳都市圈,打造引领汉江流域发展、辐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至关重要。

  近年来,襄阳市主动作为,切实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的四化同步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22年,襄阳市28个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6.4%、15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100%、9处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沮河、漳河、南河达到I类,汉江干流、北河保持在Ⅱ类,小清河、滚河、蛮河、唐白河达到Ⅲ类,无劣Ⅴ类水体断面。

  联合“治” 聚焦流域综合治理

  流域综合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打破传统流域治理中条块分割、多头治理的单要素单目标治理模式,实施流域统筹的多主体、多要素协同治理模式。

  在襄阳,这道难题从一个“联”字开始破题。

  近年来,襄阳市政法机关、生态环境、林业、水利等部门围绕汉江流域湿地保护建立健全污染环境案件会商机制,联合开展“贯彻实施长江保护法专项活动”等,取得良好生态效果和积极社会反响。

  同时,开展跨区域协作,推动流域治理协同发展。早在2021年6月,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就已与武汉、孝感、荆门、十堰等地法院及武汉海事法院签署了《湖北省汉江流域环境资源审判协作框架协议》,建立起生态环境案件信息共享与交流联动机制。

  今年开始,襄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又积极筹划“丹河谷”协同发展,建立环丹江口水库、汉江流域司法协作机制,共同推进生态联保共治工程。未来,多地司法部门将围绕“一带两核四廊”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探索创新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经验,努力形成汉江流域生态环境司法保护“雁阵效应”。

  重拳“打” 对涉水犯罪保持“零容忍”

  2021年10月10日,枣阳某公司将车间出租给某私人企业主,用于生产农药氰霜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母液和反应罐清洗废液等,由该公司负责处理。为节省成本,该公司擅自将40吨未经处理的化工废液运至当地一处林地倾倒,其行为已涉嫌污染环境犯罪。2022年6月2日,襄阳市生态环境局枣阳分局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枣阳市公安局先后对4人采取强制措施,同年8月起诉。

  这是襄阳严厉打击各类涉水违法犯罪,不断出实招、做实事、求实效的案例之一。


 

  为严防死守“水安全”,襄阳政法机关从风险防控、打击整治、线索排查、联动执法、宣传发动等方面,依法惩戒破坏水生态资源的犯罪行为。

  坚持精准打击,保持“零容忍”高压态势。全市深入推进“昆仑2023”“雷火2023”“平安汉江”等专项行动。截至目前,全市无规模性乱砍滥伐、非法猎捕野生动物、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无重大负面舆情。

  坚持常态执法,形成“高频次”监管局面。公安、农业农村等部门在非法捕捞高发易发水域以及重要时间节点,高频开展联合巡查执法,依法查处打击非法捕捞活动,全力铲除非法捕捞滋生土壤。全市持续开展清查整治、巡逻执法640余次,依法严厉打击非法收购、加工、销售等违法行为。

  坚持以打促治,提升“全方位”治理效能。全市聚焦污染防治,持续开展污染环境“双打”专项行动。公安、检察、生态环境等多部门持续开展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专项行动,坚持以打促建、以打促治。

  2022年以来,全市共侦办污染环境案件14起,抓获违法犯罪人员19人,成功侦破省督案件6起,有力维护了生态安全。

  倾力“护” 以司法力量为流域综合治理护航

  “以前这岸边常有牛粪,不注意就踩上了。现在治理好了,环境变美了。”近日,在汉江宜城段散步的赵先生向回访的检察官和人民监督员介绍。

  2022年6月,为落实“河湖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宜城市检察院与宜城市河湖长制办公室对汉江主河道开展联合巡查。巡查发现,汉江宜城段江滩上搭建有四处大型牛棚,沿岸牧养的牛群超200头。

  当年7月,宜城市检察院依法与负有监管职责的宜城市水利局、襄阳市生态环境局宜城分局、龙头街道办等行政单位开展诉前磋商,督促各单位依法治理。随后,相关行政单位积极开展专项治理,将牛群分批转移至规模化养殖场。

  2023年2月7日,办案检察官邀请人民监督员一起对河滩放牧问题的治理情况开展“回头看”。

  近年来,围绕汉江流域综合治理,襄阳市不断深化落实“河湖长+检察长”工作机制路径,共享涉水问题线索和信息。检察机关携手河湖长办准确把握生态环境治理的整体性、系统性,通过“磋商+公开听证+回头看”的办案模式,厘清行政机关法定职责,汇聚公益保护合力,巩固综合治理成效。

  在司法办案中,狠抓生态修复关键环节也成为新的方向。襄阳两级法院优化适用生态环境损害救济的公法模式与私法模式,以实现填补生态环境损害、维护环境公共利益为目标,通过司法判决的方式要求环境危害行为人承担生态修复与损害赔偿法律责任。

  数字科技的运用为流域综合治理中的检察监督环节赋能。“水环境保护公益诉讼法律监督模型”以卫星遥感地图为数据基础,与行政机关、测绘部门提供的耕地、林地、流域红线进行数据碰撞,可筛查出违建、污染、破坏等违法线索。

  下一步,襄阳市将持续加大对破坏流域环境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全力推动政法机关服务保障流域综合治理各项措施落地见效,为打赢碧水蓝天保卫战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政法保障。

(责任编辑 吴运竑 )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