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实现全域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来源:中国环境    作者:刘红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3-11    

  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长宁镇,有这样一家公司,“吞”进去的是生活垃圾,“吐”出来的是绿色电能,不仅“消化”能力了得,全程还没有一丝臭味儿,练就了一身变废为宝的绝招。它就是青海省第一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不仅是西宁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更是青海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绿色循环加工厂“变废为能”

  走进西宁深能湟水环保有限公司,干净整洁、有序无异味的厂区环境令人眼前一亮。这里真的是一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吗?记者带着困惑,对这座生活垃圾“变废为能”的绿色循环“加工厂”进行了探究。

  西宁深能湟水环保有限公司负责西宁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主要承担西宁市五区两县及周边县区生活垃圾的处理任务,服务人口约286万人,年处理生活垃圾约100万吨,年发电量约4.59亿千瓦时,年上网电量约3.9亿千瓦时。

  作为率先在青海建成投运日处理3000吨生活垃圾的西宁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其从建设之初秉持绿色、高效、环保的理念,采用先进的燃烧技术和高效的净化系统,能够实现垃圾的充分燃烧和有害物质的彻底分解,通过高温焚烧将生活垃圾转变成绿色电能。

  垃圾焚烧发电,千度烈焰“点废成能”

  在公司厂区内,满载各种生活垃圾的清运车进场后,经过地磅称重,驶往垃圾大厅。30多米深的垃圾存放池足有6层楼高,里面堆满垃圾,但隔着玻璃闻不到一点异味。工人们正隔空操控着两只力大无穷的钢铁“八爪鱼”。一次性就能抓取12吨垃圾的钢爪四处移动,高效地处理着垃圾,并将垃圾放到堆料区。封区后的垃圾经过3天到5天的发酵,排除渗滤液,再由垃圾抓斗起重机,将混合发酵后的垃圾投入到垃圾焚烧系统。

  在一楼中控室,可以清晰地看见一块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垃圾焚烧发电各环节的实时画面。6座焚烧炉内火焰熊熊,各区域运转情况和数据在这里一览无余。操作员时刻关注着炉膛温度和环保排放指标,确保排放的清洁与安全。

  据了解,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850℃以上的高温烟气会与余热锅炉受热面进行热交换,产生的蒸汽推动汽轮机旋转带动发电机运转,最终转化为电能,并入电网后将源源不断送进千家万户。

  据介绍,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接收处理生活垃圾约130万吨,累计发电量约6.05亿千万时,节约标煤35.28万吨,实现碳减排53.6万吨,处理飞灰2.56万吨,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烟气污染物排放指标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

  打造减废样板,推动城市治理升级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正逐渐成为城市固废管理的重要一环。”青海省生态环境厅土壤和固废管理处处长张俊福介绍说。

  近年来,西宁市围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紧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立足五个中心城市定位,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推进工作,按照“试点先行,分步实施”原则,积极稳妥推进垃圾处理方式转型,不断探索和加强对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安全运行监管能力建设。通过优化主城区生活垃圾“环卫车辆直收直运”和“垃圾中转站梯次转运”模式,不断调整加强县区生活垃圾的收集转运力量。农村地区“户集村收、县区转运、焚烧处理”模式成效初显。

  充分发挥西宁市垃圾焚烧处理设施产能优势,有效解决环青海湖地区生活垃圾处理难题。针对全市市政污泥处理面临的难题,将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市政污泥运输至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一并进行协同处理,从2024年10月至今,已协同掺烧市政污泥5737.92吨。

  现如今,一座现代化的垃圾焚烧发电厂正为当地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西宁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内部及周边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以“山谷型园林景观”为导向的生态封场效益正在逐步显现。

  下一步,西宁市将强化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运行监管,巩固在青藏高原地区率先实现全域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成效,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的路径。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