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市:生态体制“双引擎”驱动现代化新征程

来源:央广网    作者:白永梅 刘琳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3-11    

  近年来,内蒙古通辽市在生态建设与体制改革领域持续发力,以创新为驱动,不断深化改革举措,在“三北”工程建设、科尔沁沙地治理以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辽霍林郭勒市矿山治理俯瞰图(张启民 摄)

  “三北”工程:全民参与,共筑绿色防线

  “三北”工程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战略举措,通辽市在推进这一工程时,直面防沙治沙进程中群众参与度与配合度不足的问题。过去,“企业干、群众看”的现象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工程推进速度与成效。通辽市政府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问题,主动转变角色,担当起主导者的重任。

  通辽市精心谋篇布局,精准确定目标任务,积极协调争取项目和资金,充分动员社会各界力量,结合深化农村牧区“三变”改革,在苏木乡镇、嘎查村组建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合作、入股等方式,将分散在农牧户手中那些亟待治理的草原、沙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管理。林草部门发挥专业优势,组织开展统一规划,由嘎查村集体经济或国有企业负责统一组织实施防沙治沙工作。

  同时,广泛发动机关单位、社会组织参与防沙治沙,动员广大党员干部、公益组织、农牧民群众,通过劳动、捐资等多种形式贡献力量。全市动员参与治沙近100万人次,治理沙地1.2万亩。截至2024年,通辽市通过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合作入股收益245万元,以工代赈用工2.74万人次,支付劳动报酬519.1万元。

  科左后旗科尔沁沙地治理项目区俯瞰图(张启民 摄)
 

  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生态与产业协同共进

  通辽市坚定不移地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特色之路。合理利用沙区丰富的资源,重点发展五大产业,全力推动生态与产业的协同共进,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大力发展林药产业,积极建设特色林果和木本粮油基地,深入挖掘林下经济潜力。重点打造以“塞外红”苹果为主的特色林果基地,以及以文冠果、元宝枫、榛子为主的木本粮油基地;积极发展“风电光伏+治沙”产业,大力推广“风光互补”“林光互补”“草光互补”等多种互补治沙模式,扎实推进一体化工程建设;充分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硅砂产业,全力培育硅基新材料产业集群;凭借沙漠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公园、草原公园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精心打造4条独具魅力的生态旅游线路;积极探索林草碳汇产业,制定《生态碳汇项目统筹开发交易实施方案》,努力探索其价值实现机制。

  通过全力推动五大产业蓬勃发展,通辽市林草沙产业年产值达到39亿元。其中,“塞外红”苹果栽植面积达32万亩,年产值6亿元;林间中蒙药材基地达30多万亩,年产值8亿元;科左后旗硅砂产业年生产能力300万吨以上,销售量260万吨左右,年产值可达3亿元以上;全市年沙地生态旅游人数超200万人次,年产值高达15亿元。

  奈曼旗穿沙公路两侧沙地治理成效显著(张启民 摄)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多维度保障林木所有权权能

  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中,通辽市在完善政策体系、压实主体责任的坚实基础上,多维度发力保障林木所有权权能。

  在放活经营权方面,允许林地经营权依法通过出租、转让、入股、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再流转,也可依法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让林业经营者能够更充分地利用林地资源,提升经营效益。严格实行目标责任制,全面落实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制,深入开展森林资源清理整顿回头看工作,重点清查公益林林间、采伐迹地和公路主干道两侧等区域。对于未批先占、超范围超面积使用林地草原等违规行为,坚决予以严厉查处。

  在加强林木采伐监督管理方面,依法依规放开林木采伐,充分保证群众正常生产生活需要,同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林木采伐行为,切实保护好林木资源。此外,通辽市还大力加大林草法制宣传教育力度,组织开展林草法制宣传活动,深入各旗县市区广泛宣传林草法律法规,有效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保护林草资源的意识。

  通辽市在生态建设与改革创新领域的积极探索与成功实践,为其迈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成为新时代生态改革的生动范例。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