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仡乡,满眼苍翠。驶出银百高速三江收费站,“道真青花椒之乡”的几个大字抬头可见,漫山椒林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公路绕山而上,两侧只见石头少见泥,一株株花椒树顽强地长在石缝里,枝头椒粒饱满,一簇一簇,青翠欲滴。40多名村民转身椒林间,麻利地采摘花椒,下桩、剪果、搬运。三江社区望江小区居居刘正训每年都来这里摘花椒:“今年的花椒挂果多、品质也好。在这里务工,离家近,每天可挣到100元左右。”
贵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三江镇,半数以上耕地地势陡峭,且石漠化十分严重。2012年以来,该镇因地制宜发展花椒产业1.2万余亩,成功探索出山区石漠化治理和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新路子,把“石山”变成了“金山”。
山脚下,暗香花椒合作社的加工厂房里机器轰鸣、椒香扑面,两套先进的烘干设备高效运转,工人忙着将一筐筐新鲜花椒送入加工仓。“每套烘干设备一次可加工鲜椒15吨,经过28个小时烘干后,再进行去籽、除枝、色选,最后成品,主要销往重庆、贵阳等地。”三江社区党总支部书记胡小琴介绍,今年由镇级平台公司统一收购鲜椒,社区聘请人员代管和加工,待销售后根据各村(社区)花椒种植面积,按比例进行分红,增加村级集体经济。今年,三江镇预计可采收鲜花椒300吨,产值可达150余万元,采摘花椒可带给群众务工收入48万余元。
花椒产业是道真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探索生态与产业融合发展新路的生动实践。近年来,该县深入实施大生态战略行动,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特色产业发展、乡村全面振兴,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
道真生态优良、资源丰饶、物产优质,是“中国最佳生态环境宜居县”,已入选第一批贵州森林康养基地,是国家级全域森林康养示范试点建设县。近年来,道真始终对标对表中央、省、市要求,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严守底线,全境护山、全域理水、全面治污,通过植绿、护绿、增绿等措施,不断擦亮绿水青山本色,森林覆盖率达61.35%,空气质量优良率98%以上。
地处北纬28度的道真,境内层峦叠嶂、一碧万顷,山、水、林、泉、洞相辉相映,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近年来,道真顺应人们追求健康、回归自然的需求,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和气候条件,紧扣“全域森林康养城市”定位,以“一城两漂多景点”为引领,构建以中国傩城为核心,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中国傩城康养避暑生态圈”,辐射带动漂流组团(道真大峡谷漂流、凌霄河漂流)、康养避暑组团(石门天乡康养度假区、云栖湖康养度假区),形成“场景+住宿+多业态”发展格局,全面推进旅游生态圈打造和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成功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4个、省市级旅游重点村寨5个,道真与重庆市南川金佛山、武隆仙女山的旅游“金三角”基本形成,每年吸引游客超过400万人次。“要想身体好,多往道真跑”城市品牌更加深入人心。
产业振兴,是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道真坚持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大力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的同时,持续打好“特色牌”,打出向山取“金”、向林求“富”的产业组合拳,形成以食用菌、中药材、花椒、茶叶、酒用高粱、烤烟、果蔬、生态畜禽渔业为代表的八大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产业,一步步把“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紧扣农业战略定位,立足资源禀赋,打好“特色牌”。
截至目前,道真常年投放菌棒2亿棒,稳定种植中药材(花椒)20万亩、茶叶14万亩,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30余万亩。2024年新增绿色食品认证3个,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2家,农特产品销售额达10亿元。道真洛党参、道真玄参等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道真硒锶茶获欧盟零农残认证、国际雨林认证等权威认证,道真食用菌俏销全国20多个省(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