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颜值”变幸福“产值” 重庆蹚出水土保持新路径

来源:华龙网    作者:华龙网    人气:    发布时间:2025-07-03    

  山郁郁葱葱,河水清澈见底,远处的水库犹如一颗镶嵌在绿水青山之间的明珠……夏日,行走在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胜天湖小流域沿线,一幅美丽的乡村生态画卷呈现在眼前。

  7月2日,重庆市举行首批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集中授牌。北碚区胜天湖、綦江区山溪三美、南川区金花、武隆区杨柳塘、城口县排山、秀山县兴隆坳等6条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成功完成交易。

  这是重庆首次完成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交易金额达2.34亿元,撬动绿色金融信贷支持6.1亿元,在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中单批次数量最多、类型最全、金额最大。

  水土保持是江河保护治理的根本措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重庆如何通过水土保持守护绿水青山,建设美丽重庆?水土保持成果如何变身生态产品?怎样实现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带领老百姓致富增收,蹚出绿色发展“幸福路”?

  01

  水土保持优先

  厚植山城“绿色基底”

  小流域如同山城的毛细血管,在美丽重庆的建设中,只有让毛细血管畅通无污染,心脏才能充满健康活力。

  胜天湖小流域位于金刀峡镇,拥有胜天湖、偏岩古镇、金刀峡景区等优质资源。但由于坡耕地水土流失,这里一度地表裸露,土地生产力衰退,农作物产量减少。

  “一遇下雨天,泥沙就和着雨水向下冲。有的村民不服气,在坡地上种红苕,然后四周围上篱笆,可一下雨连篱笆都冲得无影无踪。时间长了,再也没人在坡上种东西了。”当地村民回忆。

  为让胜天湖小流域重回水清岸绿,北碚区启动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北碚区水利局副局长李波介绍,治理过程中,北碚区按照山水林田湖草路村居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思路,累计投入4110万元,统筹各部门生态保护和修复项目,实施坡改梯措施,配套建设蓄水池、塘堰、作业便道,整治河道、改造灌溉水渠,发展桃李等产业,加快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坡地变梯田、荒地披“绿衣”……系统治理后,胜天湖小流域沿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伤心地”已经成了发展乡村旅游的一块“宝地”。

  依托水木保持实现蝶变的还有城口。作为丹江口水库重要水源涵养区,面对全县陡坡耕地占比超59%的治理困境,城口县创新采用“建管结合”长效机制,组建专业管护队伍,培训村民参与维护,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时监测,确保治理成果长效巩固。

  “我们还积极探索新技术推广,引入生态修复、节水灌溉等,构建本土化治理技术体系。”城口县水利局副局长王兵介绍。

  经过两年的统筹部署和系统治理,城口在左岚乡、高楠镇、北屏镇和治平乡实现135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区生态蝶变,打造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本,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筑牢生态屏障,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通过“生态治理+生态修复”的模式,重庆正持续书写着“守水养山”与“点绿成金”的生动答卷,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提供鲜活样本。

  02

  探索转化路径

  生态“颜值”变“产值”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水土治理的过程中,重庆坚持以“人民”为核心要义,探索生态价值转化路径,让生态“颜值”变“产值”,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日前,北碚区胜天湖小流域(晏家坝片区)水土保持生态产品3年经营权在重庆市土交所成功交易,成交总金额331.2万元。这也是重庆市首例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经营权市场化交易纪录。

  水土保持,绿了荒山富了百姓。

  李波介绍,这笔交易将带动胜天湖村研学、露营、民宿等新业态发展,预计新增就业岗位50个,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约30万元。

  得益于水土保持,成功实现让生态“颜值”变“产值”的还有綦江区。

  在水土保持生态产品转化的探索中,綦江区的做法是创新交易机制,探索市场运作新模式。

  綦江区水利局局长赵亮介绍,在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价值转化的路径中,綦江量化物质供给、调节服务、文化服务三维价值,对山溪三美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和20年开发经营权进行评估,评估价值为1.38亿元。

  随后,綦江在重庆市联交所公开挂网面向全社会寻找受让方,通过“评估—公示—竞价”三阶段流程,最终重庆南州农文旅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以1.38亿元成功摘牌。该公司还通过水土保持生态价值和经营收益作为抵押,获得全市首笔水土保持绿色金融信贷2.1亿元。

  与此同时,綦江还出台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让收益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资金使用监管,确保交易收益精准用于水土流失治理、农村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完善。

  同样让生态“颜值”变绿色“产值”的还有秀山。在兴隆坳小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中,秀山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因“秀山茶叶”获评国家地理标识、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及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生态产品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实现产品溢价,交易金额为420万元。

  秀山县水利局党组成员刘小俊介绍,此次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交易,促进当地进一步发展3000亩生态茶园,亩均增收450元,为当地新增茶园管护岗位约30个,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同时,还促进了秀山县推进林业碳票开发、川河盖景区生态产品等其他领域生态产品价值交易工作。

  积极探索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让生态产品为当地引流,增加农业生产和乡村旅游收入,重庆乡村振兴态势正一片向好。

  03

  “大水保”护航

  水土流失“双下降”

  水土保持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重庆的题中之义。

  重庆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腹心地带,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坡耕地面积广、降水充沛、土壤抗蚀性差,水土流失易发多发,是长江流域及长江经济带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省市之一。

  治理水土流失,首要是预防保护。

  重庆今年已完成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脆弱区和禁止开垦陡坡地范围划定,将以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为导向,以分类分区精准管控为抓手,全面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

  治理水土流失,同样离不开制度护航。

  近年来,重庆先后出台了《重庆市水土保持规划(2016—2030年)》《重庆市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见〉具体措施》《全面推动小流域综合治理提质增效加快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实施意见》等,聚焦重大任务、重大制度、重大改革、重大项目等,明确全面推动重庆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

  制度完善,监管更要有力。

  重庆市水利局水土保持处处长郭宏忠介绍,通过不断完善和强化“管建设、管生产、管行业必须管水保”的协同高效监管体系,重庆已基本建立起以遥感监管为基本手段、重点监管为补充、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人为水土流失监管效能大幅提升。

  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重庆已累计投入资金超11亿元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10平方公里(其中2025年落实资金2.04亿元,计划治理水土流失528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2%,强烈及以上侵蚀面积减少23.5%,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强度“双下降”。

  另外,重庆还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交易收益及贷款资金,用于辖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生态旅游发展,形成水土保持“治理—转化—再投入”的良性循环机制。

  未来,重庆还将通过强化生态产品培育、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创新社会资本参与模式等对策措施,不断深化水土保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目前,重庆已对全市4208条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功能进行全面评价,建立储备项目160个,预估价值超80亿元。

  如今,行走在巴渝大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成为共识共举,荒山披绿、浊水变清、生态变现的故事正不断上演。以水土保持为牵引,重庆正持续书写推进乡村振兴、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篇章。

 
 
 
(责任编辑 吴运竑 校对 杨艳丽)

打赏

取消

感谢您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扫码支持
扫码打赏,你说多少就多少

打开支付宝扫一扫,即可进行扫码打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