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阳明文化园到桃源河,从城市口袋公园到森林野生动物园,从一望无际的猕猴桃园到蜿蜒流淌的猫跳河……仲夏时节,在修文这片一千多平方公里的“王学圣地”,处处推窗见绿、移步皆景,自然与人文相映成趣,一派生机勃勃。
近年来,贵阳市修文县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聚焦“一城一战一整改”,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巩固改善全县生态环境质量,让绿色低碳、“两山”转化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具象化。
2024年,修文县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8.9%、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69,19个国省市控断面水质达标率和优良率100%,全域森林覆盖率超56%、绿色经济占比达48%以上,书写了一份生态文明建设的高质量答卷。
碧水常清:智慧铁腕激活一泓清流
步入县城污水处理厂,其安静高效的污水处理系统令人印象深刻。汇集于此的生活污水,经过预处理、曝气、沉淀、过滤、紫外线消毒等工序后,变为清澈的水流,经排水口汇入修文河,奔涌向前。
该厂自2014年投运以来,始终保持不间断运行,期间完成三期扩建工作,现日处理能力达2万立方米。厂内的生化池、沉淀池、V型滤池、二沉池、配电室、鼓风机房及污泥脱水系统全天候高效运转。
“为保障出水水质,厂区建设有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可实时监测出水水质。监测数据显示,出水水质全年达标率为100%。”该厂负责人拧开取样阀,接满的玻璃瓶澄澈透亮。
这座“颜值”与“智慧”并存的污水处理厂,不仅是惠及8.2万余名百姓的民生工程,更是修文县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
如何让生命之水长清、生活之水常有、生态之水长流,是摆在修文县面前的重要民生课题。对此,修文县精准发力,综合施策,以切实行动书写水环境治理的“绿色答卷”。
智慧监测,织密水质“防护网”。 该县对猫跳河、修文河、六广河、桃源河等重点河流,岩鹰山、阁老寨等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库,以及长江经济带入河排口实施常态化监测预警,动态掌握水质变化,为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铁腕治污,筑牢监管“防火墙”。2024年,对全县涉水排放企业采取无人机巡查、自动监控远程管控、周边群众走访等非现场方式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监管模式 ,强力督促企业确保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对水污染违法行为保持高压严打态势。
源头守护,保障饮水“安全线”。 全县生态、水务、公安、属地乡镇(街道)等多方联动,常态化开展水源地巡查、检查和保护宣传,已完成20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并逐步推进实施规范化整治,全力守护群众“水杯子”安全。
项目带动,激活治理“新动能”。该县积极申报实施水污染治理项目,其中“高建河(修文段)流域水生态保护与修复项目”成功获得中央资金2600万元支持,为区域水环境改善注入强劲动力。
一江碧水见证治理成效。2024年,修文县19个国省市控断面水质稳定保持100%达标,并新增11处农村千人以上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猫跳河、高建河等重点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全县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生态图景愈发清晰。
青山复颜:废弃矿坑变身绿色聚宝盆
“以前遇到人绕着走,生怕别人问起矿山的生态问题;现在我们成了矿山生态修复的正面案例,还有企业多次组织人员到我们矿山‘取经’学习哩!”站在修文县扎佐镇新民村黄鳝坡砂石矿山,修文县自然资源局矿政科负责人黄晓毅指着眼前挺拔的塔柏和漫山遍野的金鸡菊感慨万千。
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曾是千疮百孔的露天砂石厂,是粗放开采留下的生态“伤疤”。多年来的露天开采导致100余亩山体裸露、植被尽毁,“天晴一身灰,落雨一身泥”是其真实写照。
“2022年,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点名批评矿山生态修复工作,给企业敲响了‘警钟’。”据黄晓毅介绍,为让矿山科学高效“复绿”,专门委托相关资质单位编制《砂石矿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实施方案》,针对矿山土壤贫瘠、风大水少等恶劣条件,投入120余万元因地制宜地选择耐寒耐旱植物灌草木混种。据不完全统计,共种植树苗11000余株、播撒草籽近500公斤、种植爬藤3000余株。并于2022年12月通过相关专家组验收。
黄鳝坡砂石矿的华丽转身,是修文矿山生态修复的一个具体体现。自2021年起,该县以“边开采、边治理、边修复”为纲领,对全县48家矿山构建全链条监管体系,高频巡查压实企业责任。截至2024年底,全县累计修复矿山逾4700亩。
“目前全县矿山专人管护率达100%,响鼓坡、黄鳝坡等矿山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省优秀案例,部分矿山还种上了猕猴桃、枇杷等,成为助农增收的沃土。”修文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雷勇介绍,自2023年起争取近3000万元资金,对95个历史遗留矿山图斑进行了全面生态修复,已恢复林耕地30余亩,预计今年9月底全部完成矿山生态修复工作。
蓝天永驻:企业上演“超低排放革命”
站在贵州金久水泥有限公司厂区内,预想中粉尘弥漫、烟气滚滚的景象并未出现。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道路、盛开的百合、爬满篱笆的葡萄藤蔓。高耸的主烟囱口,几乎看不见烟尘的痕迹,只有淡淡的水蒸气在湛蓝的天空中袅袅上升。
“你看这烟气颜色,跟传统水泥厂排放的大不一样。”看着中控室屏幕上清晰的实时排放数据,公司生产安全环保部部长姚自强语气中带着自豪。屏幕上跳动的数字清晰显示着:颗粒物8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50毫克/立方米,氮氧化物300毫克/立方米,每一项都远低于国家规定排放标准限值。这组数据,是金久水泥这家传统高排放企业向“绿色工厂”蜕变的最硬核证明。
“这套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直接联网到国家和省市的生态环境部门平台,数据实时传输监督,让我们一刻也不敢松懈,必须把设备状态调到最佳。”姚自强指着实时数据屏幕直言不讳。他介绍,公司将超低排放改造视为头等大事,全力落实国家污染防治要求。“下个月,我们还要再投4000多万元,上马新的环保超低排放项目。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氮氧化物浓度将稳稳控制在50毫克/立方米以下。”
在修文县,像金久水泥这样向绿色工厂进军的企业不胜枚举。近年来,该县通过高悬执法利剑、构建天眼系统等多项举措织密蓝天守护网,对主要污染源实施常态化精细化管控,对大气重点排污单位强化监管力度,确保污染治理设施高效运行、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国家级绿色制造企业6家、省级绿色制造企业12家。
2024年,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69,连续多年稳定达到省市目标要求。
“改变的不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周边环境的切实改善。”修文县生态环境保护综合执法大队一中队中队长王富琳表示,修文县将继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通过推动工业“焕绿”、建筑“着绿”、社会“植绿”、经济“增绿”、能耗“控绿”等,进一步打造“推窗见绿,抬头见蓝,出门见景”的绿化格局。
废亦有道:循环经济激活资源密码
在贵州省危险废物暨贵阳市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中心(下称“省危废中心”),一场依托先进科技的“危废歼灭战”正在高效进行。只见一辆辆装载着医疗废物的密闭冷藏货车驶入厂区,经过精准计量后,一袋袋令人望而生畏的废弃物便进入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的蜕变之旅。
“每袋医疗废物均配有唯一电子标签,从收集、转运到处置实行无缝衔接闭环管理,全流程可扫码溯源。”贵州生态环境资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东说。
作为全国31个综合性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项目之一,以及省内处置危险废物能力最全的处理中心,省危废中心日处理能力达90吨,可安全处置废弃农药、表面处理废物等30余类危险废物。
“我中心拥有两条高温焚烧线和一条高温蒸汽灭菌线,目前每日处理医疗废物25吨,约占贵阳市产生量的80%。”杨东说,为了确保环保安全,省危废中心对每条处理线皆配套了废气处理系统及物化污水处理线,自投运以来,废气和废水处理设施运行稳定,实现12年100%达标排放,且优于国家标准。
“目前中心正在拓展省内市场,待危险废物处置量进一步增加后,还会拓展对危险废物的资源化利用,让其发挥更大的经济价值。”杨东说。
省危废中心的高效运行,是修文县建造无废城市的一个具体实践。近年来,该县以“无废细胞”创建为抓手,将“无废”理念融入社会肌理。仅2024年,修文县“无废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及无害化水平不断提升,工业固废处置利用率、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均达100%。并成功创建2个“无废工厂”、1个“无废社区”、1个“无废乡村”、10个“无废机关”以及“无废酒店”“无废景区”“无废学校”“无废商场”“无废医院”等多元化“无废细胞”。
“无废城市不是终点,而是起点。”贵阳市生态环境局修文分局副局长赵章尧的话意味深长。当“无废”从一个环保概念演变为企业的商业模式、市民的生活方式、城市的治理哲学,修文县的这场实践才算真正引领出一个绿色未来。
记者手记:
江河无言,青山为证。站在修文县青山之巅眺望,抽水蓄能电站工地机械轰鸣,高仓风电场的白色巨人正在云海间舒展臂膀。当污水处理厂涌出的汩汩清泉向远方奔涌,当绿色制造企业增至18家,当废弃矿坑变身致富果园,当“无废细胞”在社区、乡村、学校广泛创建,修文县用实践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群众满意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终极标尺。采访过程中,记者遇到了常在修文河畔散步的李大爷,“变化确实大!”他抬头望着蓝天说,“以前不敢开窗,总觉得有灰有味道。现在明显感觉空气清爽多了,你看这路边的树叶,都比以前干净。”他朴实话语里的感受,道出了生态治理带来的最直接的民生福祉。
从河长巡河的扎实足迹,到矿山上丰收的猕猴桃;从超低排放改造的机器轰鸣,到“绿色家庭”阳台的盆栽绿意……王阳明“万物一体”的哲思,正在修文这片土地上演进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修文的绿色答卷,写满对“守住两条底线”的坚守,更昭示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之路。